科研产出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与可育株同工酶比较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杂合不育株和隐性可育株幼穗发育期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3种同工酶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同工酶酶谱未见差异,且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基本相同;幼穗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EST、POD、COD的同工酶酶谱在雌雄蕊形成期存在差异,与可育株的同工酶酶谱相比,不育株除在谱带的显色速度、颜色和带宽上存在差异外,在谱带数及其分布未见差异;在单核期花药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比可育株多1条EST、少2条POD和2条COD同工酶带,在三核期也呈上述特征。表明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在叶片中不表达、幼穗中部分表达和花药中充分表达,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的时空和特异性。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程序的扰乱是引起花粉败育的最主要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易旱稻田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福建稻麦科技 》 2005
摘要:通过对适宜在易旱稻田上种植的9种模式从投入、产值、产量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进行了逐一评价,从中筛选出4种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模式,即“早稻—秋玉米—黑麦草”、“早花生—花菜—小白菜”、“中稻—大蒜”和“早稻—免耕秋玉米//大豆—马铃薯”,这些模式具有经济效益高,充分利用温光水热和土壤资源的特点,可在不同的易旱稻田选择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