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长(模糊匹配)
23条记录
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为了探索适宜辣椒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以苏椒5号为供试品种,在45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7 cm)为对照,研究T1(一畦双行,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2 cm)、T2(一畦双行,大行距12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8 cm)、T3(一畦双行,大行距14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5 cm)、T4(一畦四行,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辣椒株高、叶面积和干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粗随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呈下降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色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以T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因此,大棚辣椒推荐采用大行距12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8 cm的栽培模式。

关键词: 辣椒 株行距配置 生长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中镉含量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并降低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当前对水稻等作物的类似研究较多,但以食用菌为对象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旨在探索外源施用硒、硅、锌元素对镉胁迫下的茶树菇中镉含量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代料中各元素的吸收和竞争规律。【方法】试验以茶树菇为供试材料,通过在其栽培代料中添加1 mg/kg和3 mg/kg的外源镉以模拟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环境,同时分别外源添加2~10 mg/kg的硒元素、100~200 mg/kg的硅元素和20~100 mg/kg的锌元素,待栽培出菇后测定茶树菇子实体中的镉、硒、硅、锌等元素含量和富集系数,以及菌丝的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结果】外源硒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茶树菇子实体中的硒含量,并且能够促进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在代料中硒含量为10 mg/kg时,茶树菇中的硒含量和生长速率、生物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硒、硅、锌元素均能够有效缓解茶树菇对镉的富集作用,且硒镉、硅镉和锌镉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相较于代料含镉1 mg/kg时的情况,代料含镉3 mg/kg时,外源添加一定浓度的硒、硅、锌能够更好地抑制茶树菇子实体对镉的富集作用,进而降低其中的镉含量。同时,代料含镉1 mg/kg时,外源硒的施加能够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硅、锌元素的添加则作用不明显。代料含镉3 mg/kg时,锌镉元素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可能存在着某种协同促进作用,硒、硅元素的添加则未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外源添加硒、硅、锌元素同代料中的镉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含量与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茶树菇富集镉的过程,同时镉胁迫下的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仅以其中某个指标变化分析其对茶树菇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对探究茶树菇富硒、富硅和富锌阻隔技术,降低重金属毒害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望为探究解决食用菌产业镉污染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茶树菇种植栽培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树菇 镉胁迫 生长 菌丝体 重金属 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矮林芳樟扦插苗的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以更好地指导肥料施用,对江西地区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及C、N、P、K累积量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各指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62~0.994,各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单峰变化规律。株高与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分别为5月16日—8月17日和6月26日—9月14日,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93.7 d和79.8 d,株高的最大增长速率0.26 cm/d出现在7月2日,生物量的最大增长速率0.24 g/(d·m~2)出现在8月5日。植株C、N、P、K养分累积量与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C、P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与生物量大体相当,分别为81.1 d和77.4 d;而N的快速累积启动较晚(6月30日)、结束较早(9月3日),K的快速累积启动最早(6月26日),结束也最早(8月22日),二者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分别为64.7 d和57.1 d,比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5.1 d和22.7 d。可见,在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株高、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增加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生物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株高,植株N、K养分快速累积的结束时间均大幅早于生物量、持续时长也明显小于生物量,说明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后期出现明显的N、K养分供应不足现象。建议根据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在其生育后期适量增施N、K肥,以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关键词: 矮林芳樟 扦插苗 生长 养分累积 Logist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前两段摘心对夏黑葡萄生长影响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夏黑葡萄为试材,花前1段摘心为对照,研究花前两段摘心对夏黑葡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两段摘心,第1段摘心4月1—6日进行,穗上2叶重摘心效果最佳,既降低结果枝的生长势,又保持总叶面积,从而达到增大花穗和拉长花梗,提升果实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夏黑葡萄 花前两段摘心 生长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温度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克氏原螯虾幼虾(3.11±0.04 g)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个温度处理组(23、26、29、31℃),通过加热棒调节养殖水体温度,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与体重在26℃条件下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在29℃和31℃条件下体长与体重增长较快,均显著高于23℃(P<0.05)。温度差异对克氏原螯虾肥满度并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在温度为23℃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最高,可达100%,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其中31℃条件下幼虾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9%。在4个温度条件下,23℃饲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条件(P<0.05),而26℃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23℃(P<0.05)。克氏原螯虾摄食率在4个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变化。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温度 生长 摄食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消化酶、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温(25±1)℃时,将体质量(3.11±0.1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120 cm×60 cm×20cm的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14尾/m2 (低密度组)、28尾/m2 (中密度组)和42尾/m2 (高密度组),研究室内养殖不同密度对生长、摄食、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8周的养殖结果显示,克氏原璧虾的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28尾/m2组中,其特定生长率[(1.82±0.12)%/d]和质量增加率[(196.73±0.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摄食率与养殖密度成正相关,即42尾/m2组的摄食率高于14尾/m2组和28尾/m2组。28尾/m2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4尾/m2组的消化酶活性(P<0.05),但与42尾/m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28尾/m2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综合所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28尾/m2的养殖密度最适合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养殖。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养殖密度 生长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矮化调控对芝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0

摘要:研究了芝麻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矮化调控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能有效降低芝麻株高、始蒴部位,缩短芝麻果轴长度;还能提高芝麻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同时也会导致芝麻单株蒴果数、每蒴果粒数的减少,从而使芝麻产量降低.

关键词: 芝麻 密度 矮化调控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废白土基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以早稻品种"中早17"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废白土基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3000 kg/hm~2的废白土基有机肥可以使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3.46%,叶面积增大64%,分蘖数增加40%,有效穗数增加35.29%,每穗粒数增多6.94%,千粒重提高1.43%,产量增加33.33%,而且使稻米品质中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而半量化肥配施3000 kg/hm~2废白土基有机肥处理水稻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较施用全量化肥处理均稍有降低。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利用废白土基有机肥替代一定量的化肥是可行的,但化肥的替代量不宜超过50.0%。

关键词: 废白土基有机肥 水稻 生长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同步精量侧深施肥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楝素生物叶面肥对春茶白叶1号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以白叶1号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楝素生物叶面肥对春茶生长、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相比,春茶萌芽前喷施叶面肥能明显提早萌芽,其中叶面喷施700倍液对茶树产量因子促进作用显著,3个取样时期萌芽密度(一芽一叶)分别较对照增加2.6、1.29和0.54倍,春茶新梢(一芽一叶)百芽重增加14.5%;喷施1000倍叶面肥最有利于春茶品质的提高,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较对照分别提高12.8%和52.8%,茶多酚和酚氨比较对照分别降低14.4%和24.1%.

关键词: 楝素生物叶面肥 春茶 生长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