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芝麻核心种质,为促进芝麻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736份来源于江西省各县(市)的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从3种取样方法,6种取样比例和8种聚类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案构建初始核心种质;对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多个参数进行均值T检测和方差F检测,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比较两个群体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在此基础上,选取吉安地区的核心种质进行分子验证,利用12对多态性标记对吉安地区64份原始种质及其16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36份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的表型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129~2.0833,变异范围为4.83%~41.52%,且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1.7140~2.0833)整体高于质量性状(0.5129~1.1054);“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15%取样比例+可变类平均法+欧式距离”构建的110份初始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多样性;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主成分比较分析显示,两者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0.533%和82.631%,表明初始核心种质可解释原始种质80%以上的遗传信息。抽样开展的分子分析结果显示,16份核心种质保留了64份原始种质96.25%的多态性位点,两者多态性参数值基本接近,且均值T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相似程度基本接近,说明16份核心种质在分子水平上可代表64份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因此,进一步表明110份核心种质可以代表736份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加以利用。


对92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的评价
《微生物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优良的茶树菇新品种,采用菌株拮抗试验方法观察了92株茶树菇菌株间拮抗反应及其类型,ISSR-PC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CR)分子标记方法对92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拮抗试验将92株茶树菇菌株分为27组;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1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率为82.6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2时,ISSR分子标记分析可将92株茶树菇划分为6大类群,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农艺性状分析,初步筛选出滇农5、滇农14、茶5-800、白茶、闽农5及滇农8作为工厂化生产茶树菇菌种。结果表明茶树菇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结合栽培出菇试验可为茶树菇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拮抗反应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双碳”目标下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条件、困境及对策分析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战略不断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落实农业"双碳"目标的有力途径.当前,江西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总产和面积恢复性增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步增长等,为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气候、资源、环境、市场、科技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等诸多生产要素制约,建议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强化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行动,激发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配套支持,以推动江西粮食产业朝着绿色生态全链条方向发展.


60份辣椒骨干亲本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江西省辣椒育种骨干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本研究利用毛细管电泳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60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位点检测。结果表明,4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4.12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172个,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0.8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14,说明60份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期望杂合度0.475大于观测杂合度0.126,表明多代自交导致材料纯合度较高。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即江西辣椒育种亲本材料以南方地区和小果型尖椒材料为主,遗传背景狭窄且保持较纯的血统。此外,本研究根据多位点匹配分析确定了PM1、CAMS-855、CO911525S、PM22、Hpms E015和Hpms1214为核心引物,并利用这6对核心引物构建了60份辣椒育种亲本的指纹图谱,为江西辣椒资源的鉴定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分子辅助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椒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遗传结构分析


苦瓜枯萎病抗病与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消长动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以28个苦瓜品种为材料,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鉴定其抗性强弱,结果显示,28个苦瓜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出现较大差异,共获得高抗材料1份、感病材料11份.苦瓜根际微生物生物数量消长动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苦瓜抗、感品种枯萎病发生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抗病品种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构优于感病品种.抗病苦瓜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其真菌的Sobs、Shannon和Chao1指数分别高出36.93%、25.89%和38.58%,细菌的 Sobs、Shannon和Chao1 指数分别高出 13.63%、12.91%和26.52%.感病苦瓜品种土壤中的pH、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幼苗期均高于抗病苦瓜品种,根际微生物组成受pH、氮素、有效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苦瓜 枯萎病 抗病性 根际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生物多样性


茄子种质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个表型性状和50对SSR分子标记对77份茄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变异系数变幅为11.47%~78.36%、平均33.58%,其中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62.3%,茎表茸毛变异系数最小,为8.2%;香农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0~2.06、平均1.24,其中果形最高,为2.03,茎表茸毛和叶刺最低,为0.20;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概括为果形因子、色泽因子、植株高度因子、果实光滑因子、叶片形态因子、茸毛因子等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2.208%,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利用组内平方欧氏距离法将供试材料聚为四类群,类群Ⅰ、Ⅱ、Ⅲ为栽培茄,类群Ⅳ绝大部分为近缘野生茄。50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共扩增出252条带,平均每对标记扩增出5.04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60.057%。利用UPGMA法进行分子聚类,遗传相似系数在0.43~0.94之间,平均值为0.78;在遗传相似系数0.64处,将供试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6个亚群,其中只有3.89%具有混合来源,绝大部分种质来源单一。表型聚类、UPGMA聚类与Structure群体结构划分的结果相似,均能区分出栽培茄和近缘野生茄,77份茄子种质资源间的类群划分与果实形态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茄子 表型性状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江西甘薯地方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甘薯地方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的111份江西甘薯地方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南昌对其22个表型性状(14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法研究江西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111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顶芽色主要为浅绿色和绿色,顶叶和叶片形状均主要为缺刻型,顶叶色主要为绿色,叶色主要为绿色,叶主脉色、脉基色、叶柄主色、柄基色和茎主色均以绿色为主,株型主要为半直立,薯形主要为纺锤形和不规则形,薯皮主色以粉红色为主,薯肉主色为桔红、淡黄、黄和白色.14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31~2.01,平均为1.20,其中以薯形、薯皮主色和薯肉主色的H′较大,均大于1.50,叶色的H′最小;8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15%~60.56%,以中薯率和单株结薯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50.00%,茎直径的变异系数最小;8个数量性状的H′为1.38~1.50,平均为1.43,以大薯率的H′最大,节间长的H′最小.主蔓长与节间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茎直径和基部分枝数显著正相关(P<0.05);大薯率与基部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单株结薯数和中薯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的111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可分为性状差异较大的四大类群,并从中筛选出3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及1份高干物率种质,分别为北关白心薯、石园红薯、周畲黄心薯和修水大白薯.[结论]江西甘薯地方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尤其是薯块性状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甘薯地方种质资源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有机肥处理对旱地红壤细菌群落及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特征及玉米生产力对不同有机肥处理的响应,基于自2002年设置在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的有机培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有机肥(不施肥,MO;低量有机肥,M1;高量有机肥,M2;高量有机肥加石灰,M3)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以及玉米生产力的变化.结果发现,与M0相比,土壤pH、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玉米生产力在不同有机肥(M1、M2和M3)处理下均显著增加,其中M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Evenness、Chao1与ACE指数,重塑了细菌群落结构.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土壤性质中的pH和TP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而pH、SOM、TP和TN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TP和SOM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间接影响玉米生产力.研究结果从指导我国南方红壤区农田合理施肥的角度,为农田土壤质量提高及耕地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旱地红壤 猪粪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玉米生产力


施肥方式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on S5~(TM) XL测序平台,通过未施肥(R1)、常规施肥(R2)和化肥减量(R4)等不同施肥方式对木薯华南205种植地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的R1、R2、R4的OTUs数分别为1 003、989、864个;不同施肥方式下木薯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化肥施用增加了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施肥方式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R1>R2>R4.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的PCoA和聚类分析,R1和R2群落组成多样性较为相似,与R4不同.表明施肥方式不仅改变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与相对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薯根际土壤群落结构,尤其增加了木薯根际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提高了木薯产量.
关键词: 施肥方式 木薯根际土壤 16S rRNA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江西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地方茶树品种的改良、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20—2021年以筛选收集的28份茶树资源单株为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生长综合表现良好的15份茶树资源的特征性生化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较优异资源。【结果】28份茶树种质资源以灌木型、树姿半张开、中叶种为主,芽叶色泽多为淡绿色,芽叶茸毛少或中等,生物学性状变异系数为12.66%~47.94%,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4~2.03,其中15份茶树资源特征性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为14.18%~33.03%,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4~1.99。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第1、2类群为适制红茶型资源,第3、4类群为红绿茶兼制型资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保留了6个主要生化成分多样性78.38%的信息,经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排名前5的资源依次为M2111、M2112、M2125、M2115、M2127,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5份、高咖啡碱资源2份、高水浸出物资源8份。【结论】江西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长、叶宽、锯齿数等芽叶性状及儿茶素、茶多酚等品质性状改良潜力较大,筛选出的优异资源可在茶叶生产上直接利用或作为宁红茶新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江西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