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鳖源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某中华鳖养殖基地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的一株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特性研究.在无菌环境中解剖患病中华鳖得到肝脏、脾脏组织,匀浆后接种在LB培养基上,分离得到优势菌株EJX2021.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以鉴定菌株种类;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因子分析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其致病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特征.从患病中华鳖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EJX2021,结合其表型特征、16S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按蚊伊丽莎白菌.在人工回归感染后,该菌株对中华鳖15d的LD50为1.62×108 CFU/mL,95%置信区间为(0.78-3.37)×108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肺脏、脾脏、肝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毒力因子分析显示该菌株包含246个潜在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1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研究证明了按蚊伊丽莎白菌是能够导致中华鳖病害的一种病原菌,为该细菌导致中华鳖病害的检测、鉴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对江西省各农业县(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2017-2019年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321份,对其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在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吉安和赣州等6个面积较大且山区丘陵地较多的地级市,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户喜欢以水稻地方品种的稻米为原材料加工美食。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存在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以籼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以中、晚稻为主,粘稻和糯稻分别占38.0%和62.0%,种皮颜色种类丰富,有35份红米和紫黑米种质资源。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多数表现为颖尖秆黄、无芒或短芒,穗型适宜、剑叶及茎秆角度适中、抗倒伏且落粒性适宜;鉴定出15份抽穗期与株高适宜的大穗、多颖花、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优良品种资源,还筛选鉴定出优异糯稻和有色稻米资源各12份。这些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关键词: 江西 水稻 地方品种资源 鉴定评价 筛选 优异种质


基于稻瘟病菌毒性基因的穗颈瘟抗性鉴定菌系筛选与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为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抗性鉴定菌系,利用16对特异性引物标记分子测定江西189个稻瘟病菌中的毒性相关基因,供试菌株的PCR测定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75时聚类被划分成7个不同的遗传宗谱,按宗谱菌株的比例从中筛选出20个菌株,组成江西稻瘟病抗性鉴定菌系.将筛选的20个抗性鉴定菌株接种到10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离体穗段,鉴定其对穗颈瘟的抗性水平,鉴定结果与这10个水稻品种在稻瘟病圃自然诱发的鉴定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基于稻瘟病菌毒性基因筛选的穗颈瘟抗性鉴定菌系对水稻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的抗性鉴定准确性高.


江西秋播不同来源大豆品质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发掘优异大豆种质资源,将不同来源的1 897份大豆种质资源在江西秋季播种,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优异种质,为江西省及中国南方大豆产区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材料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大豆种质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3.05%,平均值由大到小为:南方>黄淮海>北方>国外,遗传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国外>黄淮海>北方>南方,但均没有超过5%;粗脂肪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含量18.1%,平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为:国外>北方>黄淮海>南方,遗传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国外>黄淮海>北方>南方,国外大豆种质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中国大豆种质更丰富.方差分析表明,国外、黄淮海、北方、南方大豆种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之间的差异极显著.粗蛋白质含量在43.01%~44.00%范围出现最大频度,粗脂肪含量在17.01%~18.00%范围出现最大频度.根据不同来源的大豆种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分布特点,筛选出粗蛋白质含量在48%以上的优异种质9份,粗脂肪含量在21.5%以上的优异种质11份,其中,Saikai 20粗蛋白质含量高达51.46%,Ls18粗脂肪含量高达22.18%,可作为大豆品质育种和大豆蛋白、脂肪含量相关基因发掘与功能研究的骨干亲本和供体.


茶树菇原生质体再生及单核体菌株的特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茶树菇遗传育种工作是茶树菇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关键,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单核体菌株的获得可为茶树菇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目的】获得茶树菇原生质体的再生特性、单核化特性及其交配型,为开展茶树菇的杂交育种、融合育种、诱变育种、遗传转化和功能基因挖掘等奠定基础。【方法】以茶树菇保藏菌种Aa11的菌丝为材料,采用甘露醇溶液和溶壁酶溶液直接处理平板菌丝制备茶树菇原生质体,而后对原生质体进行分离和再生培养。通过原生质体单核菌丝体两两单单对峙培养,观察对峙培养过程中的菌落形态变化。【结果】当接种块数量为7、酶解温度为33-34℃、酶解时间为60-80 min时,原生质体数量为107个/mL。茶树菇原生质体在涂布平板7 d后肉眼才可见明显的再生菌落形成,在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为0.71%,单核化率为41.1%;再生异核体和再生单核体在形成再生菌落时有时间差,从第7天开始往后连续3 d的再生菌落均为异核体菌株,往后第4天开始陆续出现单核体菌落,之后时间内的菌落均为单核体菌株。试验共得到290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亲本交配型,A1B1和A2B2二者的比例为138:152;两种交配型的单核体在菌落形态上都表现为气生菌丝旺盛、颜色浓白,A1B1单核体的生长速度要快于A2B2单核体。双亲菌落接触部位存在一条明显比周围菌丝体稀疏的分界线,双亲菌落接触区域的分界线均向菌落扩大速度慢的亲本菌落弯曲。【结论】两种交配型单核体菌株及其对峙培养后的菌落形态变化特征可为茶树菇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一株共青土壤产碱性蛋白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从共青地区禽类养殖场的土壤中筛选出了4株地衣芽孢杆菌,其中1株地衣芽孢杆菌产碱性蛋白酶的酶活高达805.53 U/mL.通过酪蛋白培养基初筛,取能够产生水解圈的菌株进行平板划线获得单一菌株,再对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等形态学鉴定及生化特征鉴定筛选,最后对获得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4株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的同源性在97%以上.结合其形态学鉴定结果和生化特征鉴定结果,确定筛选出来的4株菌株均为地衣芽孢杆菌;最后通过Folin-酚试剂法测定各菌株产碱性蛋白酶粗酶酶活,最终获得的菌株中:菌株2-1-1酶活为805.53 U/mL、菌株2-1-2酶活为688.87 U/mL、菌株2-1-3酶活为593.91 U/mL、菌株3-1-1酶活为729.40 U/mL.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碱性蛋白酶 筛选 生化鉴定 分子鉴定


一株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化脓隐秘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与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病毒、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猪,引起各种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部分临床症状与副猪嗜血杆菌相似。本试验从江西某猪场一起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肺脏分离到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疑似化脓隐秘杆菌的细菌病原。[目的]鉴定该病原的菌属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为该菌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结合PCR鉴定等方法对菌属种类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实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借助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发掘该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化脓隐秘杆菌,命名为JX18;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不敏感,对其余所选药物均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腹腔攻毒后,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脓肿病灶,最高剂量组的小鼠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携带plo、nanH、nanP、fimA、fimC、fimE等重要毒力基因,并且与其他化脓隐秘杆菌菌株毒力基因的相似性较高;根据同源基因数据库(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预测,菌株JX18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占比最高;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VFDB)、UniProtKB/Swiss-Prot 等数据库预测,JX18 菌株基因组中携带有多个组氨酸激酶、反应调节因子等与细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以及多种与粘附、侵入及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结论]在江西省分离鉴定出一株猪源强致病性化脓隐秘杆菌,丰富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病原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相关研究与防控奠定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化脓隐秘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特征 毒力基因


一个东乡野生稻苗期耐旱主效QTL-qDR7的分离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乡野生稻作为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具有耐旱、抗病虫、耐冷等优良抗逆特性,是宝贵的稻种资源。定位耐旱性相关QTL,对阐明其耐旱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乡野生稻与9311构建的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开展东乡野生稻耐旱QTL定位研究。在7号染色体定位到一个耐旱主效QTL-qDR7,含有qDR7的株系在干旱条件下株高、最长根长、根表面积和根鲜重均比不含该QTL的株系要高,耐旱性明显强于不含有q DR7的株系。进一步分离鉴定过程中,把qDR7定位于7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8与Indel13间554.4 kb范围内。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把东乡野生稻耐旱性优良基因导入栽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一个木聚糖降解菌群的分离及木聚糖酶酶学性质分析
《微生物学杂志 》 2019 CSCD
摘要:为从环境中分离出能够降解木聚糖的微生物,利用富集培养法从猪粪与甘蔗叶混合发酵堆肥中分离到一个具有木聚糖降解能力,能够利用玉米芯作为惟一碳源的混合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该菌群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未知微生物的含量约为50.8%.该菌群发酵液中的木聚糖酶在以AZO-xylan (Birchwood)为底物时,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8.0,在55℃以下能够保持很好的稳定性.重要的是,该菌群的发酵液能够直接水解玉米芯生产木三糖和木四糖,从而省去了碱处理玉米芯制备木聚糖的步骤,进而降低了环境污染以及生产成本.


模式籼稻品种Kasalath转基因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asalath是一种公认的组培再生性优异的模式籼稻品种。为建立具有G418抗性的Kasalath悬浮细胞系,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入G418抗性基因和GUS报告基因的Kasalath愈伤组织,然后利用获得的胚性转基因愈伤在NBL培养基中进行初步悬浮培养,后转至AA培养基进行终培养,在继代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小颗粒愈伤筛选最终建立了Kasalath转基因悬浮细胞系;本研究获得的悬浮细胞系分散性良好,增值快(10 d可增殖约3.8倍),而且可从悬浮细胞中分离到高活性的原生质体,分离效率可达6.3×107个原生质体每毫升自然沉降细胞。本研究展示了Kasalath是一种建立悬浮细胞系的优良材料,为进一步进行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原生质体融合提供依据,建立的悬浮细胞系亦可用于生理生化研究或供分离原生质体以进行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等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