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干、湿筛法研究了种植苎麻和花生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花生地相比,苎麻地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沙粒分别升高了28.44%,10.06%,5.65%和53.13%,土壤容重、粉粒和黏粒则分别降低了7.20%,14.85%和34.95%,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稳定性指数(ASI)显著升高(p<0.01),苎麻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花生地;(3)两处理均以0.25~1mm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最大,抗水蚀能力最强。(4)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有机质、沙粒含量、>1mm的干团聚体、>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MWD以及AS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粉粒、黏粒、<0.25mm干团聚体、<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从品种抗性筛选和药剂防治方法两方面开展了研究。于2011年在全省4个县对54个中、晚稻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之间的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平均病丛率在0.5%以下的有岳优9113等7个品种,为相对抗(耐)病品种;平均病丛率在0.51%~2.99%的有金优77等42个品种;平均病丛率在3.0%以上的有金佳丝苗等5个品种,为相对感病品种。2012年在全省3个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及不同使用方法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是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剂拌种(20 g/kg种子)、移栽前2 d和移栽后15 d各使用25%吡蚜酮喷雾1次(每667 m220 g);不采用药剂拌种或者低剂量拌种(25%吡蚜酮10 g/kg种子)的防效均显著地低于该药剂20 g/kg种子剂量拌种的防效;2%宁南霉素水剂单独使用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较差,且与25%吡蚜酮混合使用后,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防效。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综合防控 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技术


长期施用不同无机肥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群落对于维持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持续25年的红壤旱地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无机肥组合,包括氮磷钾(NPK)、氮磷钾补充石膏(NPKCaS)、氮磷(NP)、氮钾(NK)和磷钾(PK)对花生生长季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线虫总数、营养类群以及各生态指数在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线虫总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K>NPKCaS>NPK>NP>NK.除5月外,NPK、NP、NK处理的线虫总数均显著低于NPKCaS和PK处理.NPKCaS处理的优势类群为食细菌线虫,平均丰度为42.1%,其他处理均以植食性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其平均丰度为38%~65%.NPKCaS处理线虫群落较高的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结构指数说明土壤食物网结构较为成熟和稳定,同时表明氮磷钾补充石膏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创建了良好的土壤健康状况.仅施氮钾的处理则相反.本研究证实了施用石膏和磷肥是改善红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无机肥对红壤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脲酶抑制剂配施比例对红壤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肥量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红壤稻田脲酶抑制剂(NBPT)与尿素的配比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NBPT可以增加红壤稻田双季稻的产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其中以配施0.75%NBPT处理效果最好,与不添加NBPT处理相比,水稻增产14.75%,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41%。但NBPT配施比例超过1%时,增产作用逐渐下降。因此,在每季135 kg N hm-2尿素施肥水平下,红壤稻田配施0.75%NBPT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配施比例 脲酶抑制剂(NBPT) 红壤稻田 产量


种植苎麻对南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时空互换法,采用野外典型区域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南方4省(江西、湖南、四川、湖北)不同苎麻种植年限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体破坏率,>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南方种植苎麻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的指标;(2)种植苎麻增加了土壤中>2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土壤中>2mm和>0.25mm团聚体的破坏率,且其效果随着苎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种植苎麻对增加>2mm团聚体的含量及降低其破坏率的作用尤为突出;(3)所选择的4个研究区中,以四川省达州地区种植苎麻提高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效果最为突出,其次是湖北省咸宁市。


控释肥配施比例对稻草覆盖红壤旱地花生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条件下控释肥配施比例对花生产量、花生氮素积累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1次性施用(MF0)相比,一次性配施20%(MF20)控释肥显著增加花生产量、单株果重和出仁率,而花生产量与传统二次施肥(CK2)处理相比则无显著差异。MF20处理增加了氮素在花生籽粒中的积累,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MF20处理氮肥生理利用率高达57.39%,分别比MF0和CK2处理高20.94和3.84个百分点。因此,配施一定量的控释肥有助于提高稻草覆盖条件下丘陵红壤旱地花生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并可实现田间管理轻简化。


冶炼厂周边区域夏季大气Cu和Cd沉降特征
《中国环境监测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贵溪冶炼厂周边农田区域夏季大气重金属沉降状况,于2012年6—8月及2013年6—8月(夏季),设置8个监测点,共收集大气干湿混合样品48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Cu、Cd。结果发现,冶炼厂周边区域2012年夏季Cu、Cd沉降通量分别为42.5~421、1.01~5.06 mg/m2,平均值149、2.02 mg/m2;2013年夏季Cu、Cd沉降通量分别为40.6~94.3、0.12~0.44 mg/m2,平均值59.4、0.26 mg/m2。同1月份不同监测点Cu、Cd沉降量存在一定差异性,风向为造成该差异性的主要气象因素;不同监测点Cu、Cd月沉降通量与风向频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均大于0.60)。降雨量影响Cu、Cd月沉降量,Cu、Cd平均月沉降量与降雨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r=0.91、r=0.87,P<0.05)。


盆栽条件下溶磷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在红壤茶园土中筛选出的高效溶磷菌B1,以红壤为基质进行花生盆栽试验,研究溶磷菌B1对花生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接种溶磷菌(B1,苏云金芽孢杆菌)、直接添加草酸(OA)、磷酸二氢钾(KP)以及空白对照(CK)处理。结果表明溶磷菌在红壤中定殖能力强、存活性较好;与对照相比,接种溶磷菌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花生根瘤的形成以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增加根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花生果实的双荚果比例提高5%,百仁重高出3.8 g,果实中粗蛋白的含量增加2.5%。各项指标都显示,接种溶磷菌的效果要显著好于直接添加草酸的效果,而与直接添加可溶性磷源的效果相当。因此开发有效的溶磷菌剂应用于大田生产是可行的。


高光谱特征辨别潴育型麻沙泥田和潮沙泥田水稻土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识别和划分不同类型水稻土,该研究以江西省兴国县潴育型麻沙泥田和潴育型潮沙泥田为研究对象,以样点方差分析为基础,采用光谱重采样处理、包络线去除处理及光谱一阶微分变换3种光谱分析方法,提取有效的光谱吸收特征参数(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 parameter,SAFP),分析得出两土种有效光谱特征。结果表明:识别潴育型水稻土最有效的是波谷波长位置的共性参数,而区分两土种最有效的是波峰宽度、波谷宽度及波谷倾斜角特性参数。重采样光谱特征参数分析中最有效的是波峰宽度:麻沙泥田的波峰宽度为58 nm,而潮沙泥田为27 nm,麻沙泥田波形起点高,下滑速度比潮沙泥田更快,吸收宽度大;去包络线算法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发现,辨别麻沙泥田与潮沙泥田最有效的是波谷宽度,前者在波长482 nm处波谷宽度为26 nm,后者在波长484 nm处波谷宽度为178 nm,潮沙泥田波谷宽度大了将近6倍,而且麻沙泥田波谷倾斜角比潮沙泥田更大,麻沙泥田趋于突变型,而潮沙泥田趋于平缓型;光谱一阶微分方法提取特征参数中区分两土种最有效的是波谷倾斜角:麻沙泥田与潮沙泥田在波段471 nm处分别为-0.00573°和0.00573°,前者相邻波谷走向为负向坡,而后者为正向坡。研究可为高光谱技术辨别不同水稻土类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光谱分析 土壤 算法 高光谱 潴育型麻沙泥田 潴育型潮沙泥田 江西省兴国县


不同季节条件下笼养与平养蛋鸭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山麻鸭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笼养与平养蛋鸭生产性能的差异,以筛选出不同季节条件下蛋鸭适宜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春季,平养组的产蛋率与总蛋重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1),而平养组的料蛋比和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夏季,笼养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而笼养组的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平养组(P<0.01),但笼养组的总蛋重与料蛋比与平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笼养组的产蛋率极显著高于平养组(P<0.01),而笼养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但笼养组的总蛋重与畸形蛋率与平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平养组的产蛋率和总蛋重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P<0.01),而平养组的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但平养组的料蛋比与笼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在春、冬季节对山麻鸭采用平养方式,可提高蛋鸭的产蛋性能;夏、秋季节对山麻鸭采用笼养方式,有利于蛋鸭生产性能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