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分胁迫对不易早衰类型水稻生育后期叶片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易早衰水稻耐养分胁迫机理,应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对养分胁迫下不易早衰水稻隆平001生育后期叶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进行了研究。叶片蛋白质图谱经软件Imagemaster 2D Elite 5.0分析,有26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7个蛋白质功能经质谱分析(ESI-Q MS/MS)得到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分析显示,养分胁迫下,隆平001叶片中光合及养分再利用相关蛋白质表达量增强,从而满足养分胁迫下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其具有较强抗养分胁迫的内在机理,而参与活性氧清除及逆境保护相关蛋白质表达量增强,可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胁迫伤害,从而对养分胁迫有更强的耐性、不易发生早衰。


氮肥用量对稻田迟直播油菜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赣油杂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江西双季稻区迟直播油菜产量、效益、花后干物质转移及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效益,增产幅度在49.65%~66.75%,效益增幅达50%以上,但当施氮量高于180 kg/hm2,增施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经济效益、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则明显降低;N150处理与N90和N120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N150与N180、N210和N240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高于N180、N210和N240处理。因此,为达到同步实现油菜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较好地协调油菜高效生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江西双季稻区迟直播油菜生产适宜施氮量为150~180 kg/hm2。


广西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装备结构优化分析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因地制宜地提出广西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装备结构优化方案,本文以地区经济水平、规模化经营程度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三个指标为划分依据重新将广西14个市分成三类区域。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对装备结构进行效率分析,得出全区成本效率为0.496,整体效率低下。通过构建Cost-C模型分析提出四套区域优化方案,并指出I类区域应逐步引导加强机具的使用和跨区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II类区域应加大推广应用小型农业机械的力度;III类区域应结合地形特征发展装备结构。


红壤旱地重茬芝麻高产健身栽培技术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红壤旱地重茬芝麻高产健身栽培技术,为提高芝麻种植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不同施用方法设常规氮磷钾肥(K_1,对照)、常规氮磷钾肥+硫磺(K_2)、常规氮磷钾肥+石灰(K_3)、常规氮磷钾肥+硫磺+石灰(K_4)、改进氮磷钾肥施用方法1(K_5)、改进氮磷钾肥施用方法2(K_6)等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重茬芝麻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病情指数等影响。【结果】K_2处理的农艺性状总体上优于其他处理,其每蒴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K_3处理(P<0.05,下同),K_2处理的产量为1254.0 kg/ha,显著高于对照K_1,增产10.9%。K_2处理的防效为19.9%,K_3处理的为8.5%;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K_5处理的产量为1290.0 kg/ha,显著高于K_1,增产14.1%,K_5处理的防效为6.9%,K_6的为7.9%。【结论】不同杀菌剂对芝麻产量和茎点枯病均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硫磺的效果较明显。氮肥作为基肥+初花肥和钾肥作为基肥的总体效果优于氮肥作为基肥+苗肥及钾肥作为基肥+苗肥或氮肥作为苗肥+初花肥及钾肥作为基肥。


猪瘟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猪瘟病毒(CSFV)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试验利用Primer Explorer4.0(https://primerexplorer.jp/)针对CSFV的NS3基因设计LAMP引物,并对LAMP反应体系、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评定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65℃、50 min内快速扩增CSFV,扩增结果可通过可视的颜色判断;LAMP反应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无交叉反应,其检测CSFV的最低浓度为13.6 fg/μL,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高于RT-PCR技术。说明LAMP方法灵敏、准确,操作快速、方便,可用于猪瘟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 猪瘟病毒(CSFV) 快速诊断 NS3基因 检测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我国芦笋产业布局优化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却不是芦笋生产强国。该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调查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芦笋现状及产业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芦笋存在产业缺乏完整的布局规划;小农生产模式普遍,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芦笋加工企业小而散,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滞后,未真正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芦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正视这些瓶颈,以优化芦笋产业布局为着力点之一,提出重力打造湖北黄陂﹑山西永济﹑山东曹县﹑福建东山等四大芦笋产业基地;构建芦笋产业八大集群,形成产业规模、集群优势;推进重点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芦笋知名品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不同牧草来源饲粮对奶牛瘤胃液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牧草来源饲粮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选用8头荷斯坦奶牛[体重(632±12)kg;泌乳天数(135±16)d],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组2头。分别以燕麦草、羊草、稻草和苜蓿为牧草来源,给奶牛饲喂以玉米青贮为基础、等能等氮且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非纤维型碳水化物(NFC)含量相同的4种饲粮;每期试验21 d,前14 d为预试期。结果表明:1)瘤胃中拟杆菌门、硬壁菌门、螺旋体门和纤维杆菌门为优势菌门;普雷沃氏菌属、丁酸弧菌属、纤维杆菌属和密螺旋体属为优势菌属。2)在属水平上,相同牧草饲喂的奶牛瘤胃液中细菌相似性更高,燕麦草组、稻草组和苜蓿组细菌的遗传距离更接近。3)在97%相似性水平下,4组共产生9 3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它们共享4 120个OTU,占瘤胃液细菌总OTU数目的 44.16%。综合得出,当饲粮等能等氮且NDF和NFC含量相同时,不同牧草饲喂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从江西连续30年的定位试验稻田采样,比较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30F+70M)的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有机肥早稻用紫云英,晚稻用腐熟猪粪;无机肥用尿素、过磷酸钙与氯化钾。采集的水稻品种为赣晚籼37号(926),把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然后分别截取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的籽粒测定粒重与结实率。【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三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稻的结实率均有提高,特别是稻穗中、下部的结实率均高于NPK处理,虽未达显著水平,但稻穗中、下部结实率的变异性远低于全施化肥处理;2)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对粒重影响不同,50F+50M处理的粒重与NPK相比,显著增加了3.1%,而70F+30M和30F+70M处理差异不显著;3)将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70F+30M和30F+70M处理不同穗位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明显,但50F+50M处理穗上部与穗中部粒重分别增加了4.7%与3.8%,由于粒重变异系数较大,粒重增加不显著;4)与NPK处理相比,50F+50M处理稻穗上部的一次、二次枝梗粒重分别增加了4.8%与4.7%,稻穗中部的分别增加了3.0%与4.6%,但70F+30M和30F+70M处理稻穗上、中部不同枝梗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5)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稻穗上部各枝梗结实率与NPK处理无明显差异,但稻穗中、下部的一、二次枝梗结实率都大于NPK处理,其中二次枝梗结实率增加的幅度较大;有机无机配施穗中部与穗下部一次枝梗结实率变异系数小,但二次枝梗结实率的增加呈现不稳定状态。【结论】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比例影响着水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的实粒数和粒重。本试验条件下,50%化肥与50%有机肥配合最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上部一、二次枝梗的粒重,但对稻穗各部位粒重的增加不稳定;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配合还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有机肥配施比例高于或低于50%时,养分供应滞后或超前,均未显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但是其结实率和粒重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稻穗结实率和实粒重的良好作用。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0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al10与台中本地一号(TN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混合分离法,在第1染色体上找到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287、RM562和RM5638)。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PK83和PK78之间的55.2kb范围内,该区间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RT-PCR分析表明,NAL10的突变能够造成生长素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运输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因此NAL10是一个与生长素相关的窄叶新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水稻叶发育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