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铵态氮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砒砂岩的广泛分布和煤炭资料的开发利用,晋陕蒙接壤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区域生态,尝试利用区域内的砒砂岩来改良风沙土,以实现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本研究设计了风沙土中砒砂岩不同添加比例(0、10%、25%、50%、75%、90%、100%)的改良模式。研究了25℃下不同改良模式对NH+4-N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的影响,评价了不同模型对改良土壤的适应性,以期为建立合理的氮肥施用指标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砒砂岩对NH+4-N的吸附量大于风沙土;随着砒砂岩添加比例的增加,改良土壤对NH+4-N的吸附量呈线性增加关系。砒砂岩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加风沙土对NH+4-N的吸附,增加土壤供氮的持续性,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拟合改良土壤对NH+4-N的吸附动力学曲线。NH+4-N的等温吸附曲线以Freundlich模型拟合效果更优。各处理对NH+4-N的吸附均为自发过程,且为有利吸附,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关键词: 铵态氮 改良土壤 砒砂岩 风沙土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江西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西省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利用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J亚群抗体和群特异性P27抗原的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对江西省12个种鸡企业的6个地方品种鸡进行禽白血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几个地方品种鸡ALV的感染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净化。但不同品种鸡的P27抗原的检出率与ALV-J抗体的检出率有一定差异。P27抗原阳性率最高的为JXDF4品种鸡(36.67%),其次为JXDF5、JXDF1、JXDF3、JXDF6、JXDF2品种鸡。与P27抗原检出情况类似,JXDF4、JXDF5的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5%、30%,而其他4个地方品种的鸡群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10%)。调查还显示,同一品种鸡在不同种鸡场之间的ALV-J感染率差异较大。试验结果为各种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豆蔻酸和棕榈酸诱导茄子根际拮抗菌与黄萎菌数量消长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气质联用仪(GC-MS)鉴定的嫁接茄与自根茄根系分泌物主要差异成分豆蔻酸和棕榈酸,利用它们的模拟物质研究了其对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拮抗真菌与细菌数量和根际土壤黄萎菌数量的影响,明确了两模拟成分对茄子根际拮抗真菌和拮抗细菌的诱导作用及对黄萎菌数量抑制效果。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茄子根际拮抗真菌与细菌数总和与根际土壤黄萎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豆蔻酸和棕榈酸处理,茄子根际拮抗真菌和细菌数量均有所增加,在中高浓度下拮抗真菌和细菌数量增加显著。两物质处理下拮抗真菌与细菌数量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增加显著。两物质对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的影响,整体来说,随两模拟组分浓度的增加土壤黄萎菌数量有所减少,各时期表现有所差异,在开花期两物质处理显著减少了黄萎菌数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豆蔻酸和棕榈酸处理下茄子根际拮抗真菌与细菌总量与根际黄萎菌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嫁接通过改变茄子根系分泌物成分与对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拮抗菌的诱导有一定关系。


3个江西地方鸡品种的禽白血病病毒病原学调查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江西3个地方鸡品种(崇仁麻鸡、余干乌骨鸡、东乡绿壳蛋鸡)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病原学调查。将所采集的血浆接种DF-1细胞,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这3个江西地方鸡品种均有外源性ALV感染,经鉴定得到4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基于gp85序列分析表明这4个分离株与ALV-J英国原型株HPRS-103 gp85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平均为94.6%),而与A、B、C、E亚群ALVgp85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仅在50.6%~54.5%之间。这是江西地方鸡品种分离和鉴定ALV-J的初次报道,对于我国江西省地方鸡品种的禽白血病净化具有参考价值。


进食对小鼠UCP2和UCP3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动物进食后会产生体增热,在高温季节,这不仅没有积极的生理意义,还会造成饲料浪费,加剧热应激。目前体增热产生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大量事实证实解偶联蛋白家族介导的质子漏效应是动物非颤动性产热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可能是体增热产生的基础。研究通过比较进食小鼠(分别为进食15、30和45 min)和空腹小鼠的血糖质量浓度及组织中解偶联蛋白2(UCP2)和解偶联蛋白3(UCP3)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试图探究UCP2和UCP3在动物进食后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进食30 min后小鼠肝中UCP2和肌肉中UCP3的基因表达均有所上升(P>0.05),且肌肉和小肠中UCP2基因表达显著上升(P<0.05)。小鼠体增热可能与进食后UCP2和UCP3 mRNA基因表达变化存在一定关联。


南方丘陵稻田土碱解氮高光谱特征及反演模型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兴国县稻田土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丘陵稻田土碱解氮的光谱响应波段,运用光谱分析方法提取光谱指数,建立基于反射光谱特征的南方丘陵稻田土碱解氮高光谱反演模型。经分析可知,不同碱解氮含量的南方丘陵稻田土光谱曲线在波长小于700 nm波谱范围内呈现随着碱解氮含量的增高,光谱反射率降低,吸收深度越大的趋势;通过分析南方丘陵稻田土碱解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16种数学变换的相关系数,提取敏感波段为694 nm,2 058 nm和2 189 nm。基于南方丘陵稻田土光谱反射率的碱解氮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稳定性较强(R2=0.56),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能用于南方丘陵稻田土碱解氮含量速测。


芝麻RM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及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MAPD是将RAPD和SSR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芝麻RMAPD-PCR反应的模板DNA、Mg2+、d NTPs、引物和Taq聚合酶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芝麻RM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15μL)为:模板DNA用量30 ng、Mg2+浓度2.0 mmol/L、d NTPs浓度0.3 mmol/L、RAPD引物浓度1.0滋mol/L、SSR引物浓度0.4滋mol/L和Taq聚合酶1.0 U。利用该PCR体系开展了芝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群体多态性检测试验,21对随机引物组合在16个芝麻品种中共扩增DNA条带413条,每对引物扩增14~29条,平均19.7条,多态性比例为12.50%~62.96%,平均29.78%;RMAPD标记在F2群体植株中出现了亲本位点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该RMAPD-PCR反应体系稳定、可靠,RMAPD标记是一种可以用于芝麻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的新技术。


氮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相关特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施氮和施氮量180 kg/hm22个水平下,对45份水稻种质的氮吸收与利用等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参试品种在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其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等4种类型,重点研究不同氮效率水稻产量、吸氮量以及氮素利用率等性状的相关性及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子粒重、单株秸秆重、植株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变幅分别为4.50~29.65 g、6.35~18.70 g、4.80~21.28 g/m2和19.88~62.05 g/g。无论是在低氮还是高氮水平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生物量、子粒吸氮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子粒和秸秆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4种氮效率类型品种间的产量与生物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水稻受氮肥的影响最大,低氮高效型水稻受氮肥的影响最小。研究认为,青马早和陆财早不论是在低氮还是高氮水平下均表现出氮高效利用特性,为典型氮高效型;广陆矮4号在低氮水平下表现出氮高效利用特性,适于低氮条件种植,为典型耐低氮型;早89-01和早籼152在高氮水平下表现出氮高效利用特性,适于高氮条件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