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品系对江西省稻瘟病菌分离株系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30个水稻抗瘟基因品系在江西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2006—2012年分离自江西主要稻区的381个稻瘟病菌株,在抗瘟基因品系苗期喷雾接种,通过供试品系对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来明确其抗病性。Pi-zt、Pi-k、Pi-1(1)、Pi-z5、Pi-k(C)、Pi-kp和Pi-9(t)7个水稻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表现出较高的抗性频率,其值分别为85.11%、82.95%、71.12%、68.69%、63.53%、62.61%和61.09%,且这7个抗瘟基因对ZG1、ZC15和ZB31小种的稻瘟病菌株的抗性频率均比其它小种菌株高。将抗瘟品系与稻瘟病菌接种反应结果转化为"0-1"模式进行聚类分析,7个抗性频率较高的抗瘟基因被划分为Pi-zt、Pi-z5、Pi-9(t)和Pi-k、Pi-1(1)、Pi-k(C)、Pi-kp两组不同的抗病类型品系。


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及其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的机理可以揭示植物光合电子流与光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该文讨论了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的特性以及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性质,并利用此模型拟合了山莴苣(Lagedium sibiric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的曲线。由此模型不仅可以得到植物的最大光合电子流、饱和光强、初始斜率等参数,还可以获得捕光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和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对光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随光强的增加,山莴苣的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下降最快,紫苑的下降速度最慢;山莴苣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增长速度最快,紫苑的增长速度最小。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随光强增加而下降、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随光强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将减少其光能的吸收和激子的传递,因而有利于减少强光对植物产生的光伤害。


两种除草剂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苄·丁)及其不同施用剂量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征和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随着除草剂的施用量越多,干物质累积越少。低剂量的苄·丁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素累积量,而二氯喹啉酸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和K累积量;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则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P和K的累积量。无论是施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降低土壤中N、K养分的有效性。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施用高剂量二氯喹啉酸显著降低P素养分有效性。施用低剂量苄·丁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则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均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此外,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苄·丁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而二氯喹啉酸则正好相反。两种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减少了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但对真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由此可见,稻田施用二氯喹啉酸对稻田土壤环境以及后茬冬季紫云英作物的药害大于苄·丁。
关键词: 除草剂 水稻土 生物学特性 后茬作物 养分吸收累积


江西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国外农机服务组织的模式特点、国内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及江西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形式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江西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议。旨在为江西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化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稻草补饲苜蓿对山羊瘤胃发酵的组合效应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苜蓿(Medicago sativa,MSL)25%(MSL25)、50%(MSL50)与75%(MSL75),进行瘤胃内环境的测定及发酵指标的组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3组不同苜蓿补饲水平混合粗饲料的瘤胃液相pH在6.53~6.93,NH3-N浓度在9.42~43.27mg·dL-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在69.45~107.28mmol·L-1,菌体蛋白浓度在73.56~132.23mg·dL-1,NH3-N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菌体蛋白浓度均随苜蓿补饲水平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以MSL25作参照的瘤胃发酵指标的多项指标组合效应指数(MFAEI),MSL75的为1.21,仅为MSL50组1.03的1.17倍。表明当山羊稻草基础日粮苜蓿补饲水平超过50%时,提高稻草纤维物质利用率的组合效应增加不明显。
关键词: 山羊 稻草 苜蓿 瘤胃内环境 多项指标组合效应指数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水稻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应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逆境胁迫差异蛋白质组学是分析比较正常和逆境胁迫条件下的水稻样本的蛋白质组,找出特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分析其功能,从而揭示水稻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对差异蛋白质组学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水稻响应逆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病虫害)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了水稻逆境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是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与信号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并强调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来揭示水稻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红曲色素
《食品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中5种红曲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采用超声波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以磷酸溶液(pH 2.5±0.3)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为400 nm,流速1 mL/min,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5种红曲色谱在5.0~1 0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的定量限(LOQ,以信噪比(S/N)大于10计)分别红斑红曲胺、红曲素、红斑红曲素和红曲玉红素1.75 mg/kg,红曲玉红胺3.50 mg/kg,相对标准偏差(n=8)为3.8%~12.6%,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65%~105%。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中红曲色素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HPLC) 食品 红曲色素


红壤旱地黑芝麻茎点枯病药剂防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药剂处理对黑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在芝麻始花期后,连续2次喷施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不同比列不同用量复配混用的药剂防治黑芝麻茎点枯病,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喷施300 g/hm2+45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300 g/hm2+30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2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7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增产20%以上。[结论]在芝麻始花期喷施甲基托布津和农用链霉素单剂及其复配混用的药剂对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关键词: 黑芝麻 茎点枯病 农用链霉素 甲基托布津 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