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白菜根肿病的接种方法及条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植物土传病害,该病引起的损失占世界十字花科作物总量的10%以上。探索病害的最佳接种方法是开展相关或同类研究的重要基础。试验比较了5种根肿病的人工接种方法,并探索了种子预浸、病原菌浓度和土壤pH等接种条件对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封菌土法优于菌土法,而浸种加密封菌土法的接种效果最为显著。对比不同接种条件的试验结果得知,无菌水预浸种1天破胸后再进行接种处理会降低接种效果;用于接种处理的根肿病菌浓度越高,发病的效果越明显;而土壤条件为酸性时更利于根肿病的发生。


不同控蘖措施对淦鑫688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双季稻区高产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的难题,于2008-2009年以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开展了水控(提早晒田)、肥控(减少分蘖肥比例)、化控(喷施控蘖剂)3种不同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控蘖措施都能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具有控蘖和促进成穗的双重功能。其中,化控效果最好,其次是肥控,水控较差;各单项措施组合后有较好的协同作用,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好于两项措施组合:不同控蘖处理都能降低无效分蘖期间的叶片含氮量和提高茎鞘可溶性糖含量,这可能是各控蘖处理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促进分蘖成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都能提高水稻产量,以3项措施组合应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两项措施组合。


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双季稻连作体系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早稻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5d内,第3~5d出现峰值,损失总量为N 22.60~162.0 kg/hm2,损失率为29.29%~52.32%;晚稻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1d内,第3 d出现峰值,损失总量为N 22.35~141.4 kg/hm2,损失率为35.75%~46.82%;早、晚稻各生育期及连作周期的氨挥发量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关系。
植物性杀虫剂防治白蚁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蚁是建筑物和树木的重要害虫,利用化学方法对其种群进行控制仍是当前减少白蚁危害的主要措施。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问题促使人类去寻找一些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来代替化学制品,而植物性杀虫剂由于其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白蚁防治中有杀虫潜能的植物种类、主要分布科目及作用效果,探讨了植物性杀虫剂防治白蚁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植物性杀虫剂应用于白蚁防治进行了展望。


一组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育种的成功基于试验材料中具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了解种质资源的群体机构及遗传变异范围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通过利用每3 Mb bin均匀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的156个SSR标记子,分析了一组(184个)用于干旱适应性研究的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结果显示,水稻中确实存在着可供利用的遗传多样性,但也存在着普遍的遗传相似性,如国际水稻所的IR品种及菲律宾国家水稻所的PR及BP水稻品种。通过利用Structure中的混合模型对该184个水稻品种在K=3和K=7时的分析表明,群体结构普遍存在于相同类型或亚种的水稻品种中,籼稻及粳稻品种具有相对明显的群体结构,同一亲本的衍生后代具有显著的遗传相似性和群体结构,不同的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混合。对该组干旱适应性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的研究为今后的抗旱性基因的联合作图,也为合理选择亲本进行水稻抗旱性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巴氏钝绥螨对芦笋上烟蓟马捕食效能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芦笋上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 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烟蓟马1龄若虫的日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和猎物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猎物密度为3~24头.皿-1范围内,15、20、25、30、35℃下日均捕食量分别为2.00~3.75、2.67~4.75、2.75~5.25、3.00~11.50、3.00~18.33头。5种温度下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处于产卵期的雌成螨捕食能力最强,产卵期雌成螨、第2若螨、第1若螨、雄成螨和产卵结束后的雌成螨的日捕食量分别为3.00~16.00、1.74~12.92、1.75~6.93、2.60~6.25、2.75~5.00头。巴氏钝绥螨个体间存在干扰反应,平均捕食量和捕食率均随捕食螨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蓟马数按比例随捕食螨数量增加或不变的情况下的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0.5316P-1.1177、E=0.1550P-0.3614。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一年生辣椒材料C.annuum B9431(P1)和灌木辣椒材料C.frutescens H108(P2)为亲本,构建4世代群体(P1、P2、F1、F2),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辣椒6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辣椒果实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肉厚度5个性状均符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果柄长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5,即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柄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64%、37.67%、82.46%、94.82%、83.33%和40.0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0%、54.56%、10.53%、0.27%、12.96%和37.78%。


氮素运筹对两个晚稻品种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农民习惯施肥、实地氮素管理、实时氮素管理以及实时氮素管理基础上施用基肥,探讨了集约化农田不同氮素管理对水稻品种赣晚籼30(GWX)和博优141(BY)的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不同氮素优化管理分别对水稻的产量、地上生物量、吸氮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以及穗数、每株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每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生物量和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施用氮肥处理赣晚籼30平均产量为7.8 t/hm2,平均生物量为16.4 t/hm2,地上部平均吸氮量为N 175.6 kg/hm2,博优141的平均产量为8.9 t/hm2,生物量16.1 t/hm2,吸氮量N为150.6 kg/hm2。氮肥施用后,博优141的产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每株总粒数、实粒数显著高于赣晚籼30(P<0.05),而博优141的吸氮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低于赣晚籼30(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时氮素管理节肥率最高,实地氮素管理节肥率最小;基肥施用具有稳产作用。总之,在当前集约化农田管理中,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并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但氮肥减施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城市垃圾堆肥对高羊茅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盆栽实验方法,比较了在每盆施用130 g垃圾堆肥(T1)或1.5 g化肥(T2)以及130 g垃圾堆肥与1.5 g化肥混合施用(T3)条件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T1和T3处理组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不施肥)和T2处理组,土壤中的阳离子代换量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及T2处理组,且T3处理组的增加幅度更大;T1和T3处理组土壤中Pb、As、Cu、Cr和Cd含量均高于对照和T2处理组,且T1处理组土壤中Pb、As、Cu和Cd含量均显著高于T3处理组,但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不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T1和T3处理组高羊茅种子萌发率均明显低于T2处理组和对照,但随萌发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表明垃圾堆肥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是暂时性的。施肥处理对高羊茅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T1、T2和T3处理组高羊茅的株高、地上部分和根干质量、叶片N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T1处理组在栽培前期高羊茅的株高、地上部分干质量和叶片N含量低于T2处理组,但在后期显著高于T2处理组;而T3处理组高羊茅的各项指标总体上均最高。结果显示:使用垃圾堆肥能明显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垃圾堆肥具有缓释效应,能改善高羊茅的生长状况、提高草坪质量,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