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
2005
摘要:“赣晚籼37号”(原名926)是用优质晚籼品种“923”自然杂交后代通过系谱法选择育成的一个优质高产品种。2005年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该品种既保持了“923”的外观和食味优良特性,产量又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大穗大粒,植株较高,适应性广,品质达国标3级,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以在南方稻区作优质稻推广种植。同时,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
926
赣晚籼37号
优质晚籼稻
高产
选育
《江西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赣亚一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小苗移栽,可以促进分蘖,特别是前期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前、中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叶面积系数,但存在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质量差的不足;采用旱育小苗移栽的种植方式时应适当稀植,适宜的栽插密度为10~11万主茎苗/hm2;高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栽培上应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后期防止早衰和倒伏。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产量形成
赣亚一号
育秧方式
栽插密度
《江西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金优F6"是用自选的强恢复系"F6"(10-35//桂99/明恢63)与"金23A"配组育成的早籼新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全生育期115d左右,单产7.5t/hm2左右,2002年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早稻
金优F6
高产
优质
选育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将自行研制的水稻育秧专用肥与壮秧剂、化肥进行了应用效果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育秧专用肥与生产上推广的壮秧剂比较,应用于早稻育秧,能提高成秧率5个百分点左右,促进秧苗矮壮多蘖,提高出叶速率,促进地下部生长,提高根冠比和秧苗充实度,提高秧苗综合素质;与化肥比较,其秧苗素质更优。经育秧专用肥处理的秧苗移(抛)栽到大田后,返青快,始蘖期提早2d,前期的分蘖速率快,低节位分蘖发生率高,苗峰低,成穗率高,有效穗多,每穗粒数一般也多,结实率高,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生产量多,产量较壮秧剂和化肥处理高。
关键词:
早稻
育秧
秧苗素质
产量
专用肥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根据江西的实际,将旱育秧(含抛秧)、节水整地与栽秧、浅湿干交替灌溉3项主体节水技术,与节水稻田化学除草、平衡施肥与合理经济施肥、化学调控培育多蘖壮秧等配套技术相结合,优化组装形成抛秧、旱床育秧、化控湿润矮壮秧3项节水栽培技术体系,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实施这3项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用水、节省成本、提高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讨论了节水增效栽培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
节水
栽培技术
产量
效益
《江西农业学报
》
2002
摘要:研究了将增加穗肥比重、提早晒田和喷施GA33项技术组装成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于双季抛栽稻的大田调控 ,对抛栽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 ,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能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 ,降低最高苗数 ,提高成穗率 ;增加中后期特别是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 ,提高总干物重及其在穗部的分配比例 ;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量和总吸收量 ;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 ,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 ,最终提高产量 ,早、晚稻分别增产 1 5.0 0 %和 2 0 .62 %。
关键词:
双季稻
抛栽
高产
调控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2002
摘要: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穗期等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基本整齐一致 ,能达到生产应用要求 ,大多数组合的产量较对照增加 6%~ 9%。
关键词:
三交
杂交水稻
杂合不育系
株高
抽穗期
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
2000
摘要:“赣大麦 1号”是采用系谱法经 1 2年选育而成的黑大麦新品种 ,该品种穗、芒和籽粒呈黑色、大粒、早熟、高抗白粉病和赤霉病 ,籽粒营养丰富 ,富含硒元素 ,麦芽品质优良 ,多项指标达到国家颁布的麦芽产品的优级标准 ,是生产优质啤酒的理想原料
关键词:
“赣大麦1号”
黑大麦
新品种
品质
麦芽
《江西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根据现阶段育种和生产现状,提出了两系杂交早稻品质育种目标。针对垩白、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探讨了两系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技术特点,并提出了加速实用型早熟优质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协调好优质与高产的关系、创建理想株型、针对不育系特点选择父本配组等育种对策
关键词:
两系杂交早稻
品质
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