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 formation(模糊匹配)
119条记录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油菜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揭示化肥减量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为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蓝型油菜"浙油 938"和"赣油杂 8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优化施肥(T2)、有机肥替代 15%化肥(T3)、有机肥替代 30%化肥(T4)5 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油菜产量及品质、肥料农学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当有机肥替代率达到 30%时,油菜的增产率最高,为36.24%~46.36%;此时,油菜的品质较高,含油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38.6%和 5.77%.此外,T4 处理能够提升土壤质量,改良土壤结构,活化有效养分,进而提高土壤肥力,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 6.70%~34.27%、9.25%~17.00%和 32.45%~83.78%;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 2.73%~4.22%和 12.65%~55.33%,土壤容重降低了 5.79%~16.30%.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品质,且提升土壤养分含量.该试验条件下以有机肥替代 30%化肥处理的效果最佳,能够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兼顾油菜优质丰产和土壤良好理化特性.

关键词: 有机肥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品质 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甘蓝型油菜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补偿效应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为探明早熟油菜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补偿效应,以赣油105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方式,分别于苗期、越冬期、抽薹期、初花期及终花期进行不施氮、后一生育阶段等量和加倍恢复供氮处理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早熟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干物质量、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抽薹期氮素亏缺对早熟甘蓝型油菜干物质生产积累影响较大,其加倍施氮处理较等量施氮处理下的总干物质量增加了7.71%;越冬前和初花后氮素亏缺对早熟甘蓝型油菜单株籽粒产量影响较小;越冬期缺氮显著降低了早熟油菜的株高和一次有效分枝数,抽薹期缺氮对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最大;早熟油菜产量相关性状及干物质量均存在一定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各指标补偿效应的大小及补偿有效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越冬期至抽薹期保证氮素的充分供应对早熟油菜的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可起到优化的效果.综上,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早熟甘蓝型油菜越冬期至抽薹期是氮素需求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初花期是氮素补偿的有效关键期.

关键词: 早熟油菜 氮素亏缺 产量 氮肥利用 补偿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镁对红壤耕地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摘要:为明确镁肥对红壤耕地油菜的增产提质效果,在典型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的水田和旱地分别设置了0、15、30、45和60 kg/hm2 等5个镁肥施用量试验,研究了施用镁肥对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油菜籽粒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4.9~46.7 kg/hm2时,油菜籽产量达到最高.与不施用镁肥相比,增施镁肥增加了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但对收获密度影响不显著;施用镁肥显著提高了油菜籽含油率,但降低了油菜籽的蛋白质含量,对油菜籽的含水率和硫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籽粒油脂产量和蛋白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两者均达到最高;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施用镁肥对籽粒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均有显著提升效应,同时降低了亚油酸和芥酸含量,而对其他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较小.综合上述,红壤耕地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千粒质量,并提高了籽粒含油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白产量,协同实现了增产提质.

关键词: 镁肥 红壤水田 红壤旱地 油菜 产量构成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双季稻"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摘要: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早籼晚粳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栽培模式 周年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类型对机插中稻质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撒施不同肥料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施用控释肥料处理的水稻茎蘖数显著增多,植株器官干物质重和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优于常规处理,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显著(P<0.05),各处理平均增产2.78%~3.91%,氮肥利用率提高9.65%~13.56%.处理效果以控释复合肥效果最显著,掺混复合肥优于控释尿素,控释尿素优于常规尿素.撒施控释肥料可改变机插中稻群体质量,促进产量形成,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机插中稻 撒施 控释肥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

摘要:高产量是水稻(Oryza sativa L.)育种的关键.为了快速有效地监测水稻产量,开展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功能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亦明确SPAD值测定的最佳生育时期,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钟落潭基地设置了两个水稻品种的不同氮肥处理早晚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叶片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降低趋势,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为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且不同氮肥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在早造和晚造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早造和晚造在分蘖期的水稻功能叶片SPAD值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拟合效果最好.因此,在分蘖期进行水稻产量预测的效果最佳.此结果为水稻早期产量预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SPAD 产量 产量构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施用对米粉专用稻产量、米质及加工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明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米粉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方法]2018?2019连续两年以筛选出的适宜作米粉专用稻的3个品种(R0734,R2149,嘉早66)、生产上常用作米粉加工的品种(珍贵矮)以及加工米粉未能成型的品种(R0711)作为供试材料,设置90、140、190 kg/hm2三个纯氮水平.[结果]1)各品种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但2019年R0734和R2149品种在中氮条件140 kg/hm2下产量达最高;其中米粉专用稻R2149和嘉早66极具产量优势,两者分别在140和190 kg/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高.氮肥施用使有效穗数增大,而千粒重减小.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粉稻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在21.4%~26.5%波动,胶稠度增长,蛋白质含量增大;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最低黏度有减小趋势,崩解值显著减小,消减值显著增大.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粉稻断条率和蒸煮损失率显著增大,但均在10%以下;品种R2149和嘉早66较R0734来说,虽然对氮肥更敏感,但加工特性较佳.[结论]米粉专用稻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在21%~27%范围的品种,24%左右则最佳,这样在实际生产中直链淀粉含量受氮肥影响不至于严重偏离适宜加工的范围;又由于施氮量的增加使米粉稻加工特性变差,因此,米粉专用稻栽培过程中,需在保证丰产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施用相对较低的氮肥;在米粉专用稻选育上,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加工特性更佳的骨干亲本作为中间材料,培育高产米粉专用稻.

关键词: 专用稻 米粉 氮肥施用 产量 稻米品质 加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稻茬秋芝麻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早稻茬秋芝麻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筛选适合早稻茬秋季种植的优良品种,为秋芝麻育种中农艺性状的判定与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7个秋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早稻收获后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各品种的株高、始蒴高度、空稍长度、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单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并对供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个秋芝麻品种的空稍长度、单株产量和单株蒴果数等性状在品种间差异明显,每蒴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性状的品种间差异较小。单株产量与单株蒴果数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蒴果数>空稍长度>株高>千粒重>每蒴粒数>始蒴高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赣芝Z15、赣芝14号和赣芝1505在等权关联系数和加权关联系数的结果排序中均居前3位。【结论】单株蒴果数和株高对早稻茬秋芝麻的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在品种选育时应重点关注单株蒴果数及株高等与生物量积累有关的性状。赣芝Z15、赣芝14号和赣芝1505综合表现优良,是适宜早稻茬秋芝麻生产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 早稻茬秋芝麻 单株产量 主要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壮秧影响不同节氮水平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壮秧和施用分蘖肥是促进水稻早发的重要措施,但增施分蘖肥易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增加和氮素流失。研究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和分蘖肥节氮条件下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以期为早稻节氮控污和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为材料,采用壮苗育秧(状秧)和普通育秧(普秧)两种方式培育秧苗。于2014—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壮秧常规施氮(VS+100%N)、节氮10%(VS–10%N)、节氮20%(VS–20%N)、节氮30%(VS–30%N) 4个处理,以普秧常规施氮(NS+100%N)处理和不施氮空白(NS+0N)处理分别作对照,共6个处理。减施的氮肥均在分蘖肥中扣除,除不施氮对照外,各处理基肥氮(72 kg/hm~2)和穗肥氮(54 kg/hm~2)均保持不变。分析早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SPAD值、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各器官氮素含量,并测定成熟期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明确了植株总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表观转运率、氮素利用效率等。【结果】与NS+100%N处理相比,壮秧条件下分蘖肥节氮10%~30%对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壮秧能促进分蘖发生和成穗,在生育中后期可逐渐弥补分蘖肥节氮对分蘖期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成熟期VS–10%N和VS–2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NS+100%N增加,产量分别增加了8.5%和1.5%;VS–3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同时,壮秧有利于提高早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各器官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与NS+100%N处理相比,VS+100%N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6.9%,VS–10%N和VS–20%N处理无显著变化,VS–30%N处理显著下降了9.7%。壮秧处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效率较NS+100%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2.4%和9.9%~24.7%(P <0.05)。【结论】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可以促进分蘖早发,提高叶片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和氮代谢性能,弥补分蘖肥减氮后对水稻前期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和氮运转量。通过培育壮秧,分蘖肥减施总施氮量的20%以内,早稻产量不会下降,可实现水稻的节氮、丰产和节本栽培,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早稻 壮秧 产量 节氮水平 氮素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水稻生产结构的年际波动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水稻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基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数据,采用H-P滤波模型以及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RLI)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波动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年季波动特征,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波幅属于弱幅型.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角度,生产力效应是周期内江西省水稻增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播种面积效应、种植结构效应;细分到早、中、晚稻,从生产力效应来看,晚稻单产变化是影响水稻增产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早稻、中稻;从种植结构效应来看,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变化具有明显的减产效果,而中稻种植比例增长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所带来的减产,但也表明江西省存在显著的"双改单"现象.

关键词: 水稻产量 H-P滤波模型 RLI模型 播种面积效应 生产力效应 种植结构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