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全量化收集粪污厌氧发酵失稳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及生态集群组装模式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全量化粪污厌氧发酵在稳定、抑制和崩溃3个阶段的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微生物互作网络构建,识别互作网络中关键生态集群及组装模式,以期为全量化粪污沼气工程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各样品中相对丰度合计占比为96.0%.(2)在细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狭义梭菌属类群I(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等.(3)在古菌属水平上,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和甲烷袋状菌属(Methanoculleus)为优势菌属,在各样品中相对丰度合计占比为96.5%.(4)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揭示,全量化粪污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功能集群主要划分为3个模块(模块1~模块3),微生物群落在厌氧发酵受到抑制时会产生应激性调整;在产气稳定期,模块1占据主导地位,厌氧发酵系统的水解酸化菌与产甲烷菌间的协同良好,无明显的小分子挥发酸累积现象,可稳定水解产酸;在产气崩溃期,模块2、模块3的相对丰度大幅提升,并占据了模块1的生态位;微生物通过增加乙酸、丙酸等挥发性有机酸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和嗜酸产甲烷能力,缓解小分子挥发酸和氨氮的胁迫.

关键词: 厌氧发酵 全量化收集粪污 微生物群落 共现互作网络 生态集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稻-稻"三熟制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及鉴定指标筛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筛选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基因型及其简易筛选指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了生育期185 d以下的的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14种早熟冬油菜基因型,进行正常施氮(N1)和不施氮(N0)处理。根据不同冬油菜基因型氮肥利用率(NUE)的差异,利用树状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形成高、中、低3种氮效率基因型。同时通过逆向溯源的方法,观察分析3种氮效率基因型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产量构成、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总结分析出氮高效冬油菜基因型的一些简易判断的指标。【结果】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油菜在产量形成、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N1处理下成熟期早熟冬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变异系数基本表现大于N0处理。因此,以N1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的农艺性状表现作为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鉴别标准。N1处理下,氮高效基因型比氮中效和氮低效基因型产量高、单株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株高高、主花序长、一级分枝数多、角果密度高、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高、籽粒中氮含量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较高。【结论】沣油737是适合南方“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正常施氮条件下,成熟期较多的单株角果数与每角粒数,以及较高株高是判断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的简易指标。

关键词: 油-稻-稻 三熟制 冬油菜 氮高效 树状聚类 筛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通过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促进鲜食大豆高产

大豆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与鲜食大豆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于2022 和2023 年在典型红壤坡耕地上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有机肥(COF)等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的鲜食大豆产量性质、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平均重量直径.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荚果数显著增加,2022 年分别比CK和CF处理增加了55.1%和36.5%,2023 年的增幅分别为53.98%和40.54%.COF处理的鲜食大豆带荚和不带荚籽粒鲜重也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41.70%~40.65%和40.03%~41.78%.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团聚体组分中>2.00 mm和0.25~2.00 mm的比例显著较高,而<0.053 mm的比例则显著较低.与CF相比,2022 和2023 年COF处理下>2mm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01.95%和53.06%,但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的比例则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计算发现,2022 和 2023 年COF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也比CF处理增加了25.95%和18.80%.结合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当>2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增加1%,2022 和2023 年的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16 和0.19 t·hm-2,不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54 和0.67 t·hm-2;同时,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 0.1 mm,带荚和不带荚的鲜重分别提高1.79~1.99 t·hm-2 和0.83~0.91 t·hm-2.因此,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坡耕地鲜食大豆产量的主要措施,且通过改善团聚体结构可以显著促进鲜食大豆增产.

关键词: 鲜食大豆 红壤 团聚体 有机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可食性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在泰和乌鸡体内可食性组织的残留变化规律,试验选择64只110日龄健康泰和乌鸡(公母各半),按推荐剂量0.5 g可溶性氟苯尼考粉/L饮用水连续给药5 d.在停药后第0.16、1、3、5、7、9、12、15天随机屠宰4只公鸡和4只母鸡,分别采集肌肉、肝脏、肾脏、皮脂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组织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量,并利用WT1.4软件计算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体内的休药期.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在泰和乌鸡肌肉、肝脏、肾脏组织内残留消除较为迅速,而在皮脂组织消除相对缓慢;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在泰和乌鸡肌肉、肝脏、肾脏、皮脂中的休药时间分别为4.36 d、0.00 d、0.00 d、9.81 d.研究表明,为保证泰和乌鸡产品质量安全,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体内的推荐休药期应大于10 d.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泰和乌鸡 休药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蒴果光合作用对粒重形成相关性状的贡献率分析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遮阴和环割处理分析了不同粒重芝麻材料的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鲜重、每蒴果皮鲜重和干重、每蒴籽粒鲜重和干重5个粒重形成相关性状的影响及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下,除每蒴果皮鲜重外,其他4个性状与对照基本无显著差异,表明蒴果光合作用被抑制后能迅速被叶茎光合作用补偿;授粉后40 d(40 DAP)时大粒材料(L1)和小粒材料(S1)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均较为接近,意味着不同粒重芝麻材料的叶茎光合作用对这些性状的贡献基本接近,且粒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蒴果的光合贡献有关。环割处理下,5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表明环割处理后叶茎光合作用不能完全被蒴果所补偿,且对蒴果发育和粒重形成有显著影响;而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鲜重、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都随着蒴果发育而呈增加趋势,意味着蒴果光合作用可能具有补偿增强效应;尤其在40 DAP时期,L1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极显著高于S1,揭示大粒材料的粒重形成与其蒴果的较高光合贡献率有关。

关键词: 芝麻 蒴果 光合贡献率 粒重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水稻旱育技术的推广,秧苗立枯病的发生十分严重,立枯病已经成为水稻秧田高发的毁灭性病害,大大阻碍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主要致病菌、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从病原菌的积累、低温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秧苗质量及苗床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因素,从控制播种密度、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应在以合理选用品种、控制育秧、科学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治模式,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

关键词: 水稻立枯病 发病症状 流行规律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调控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CSCD

摘要:我国是中药材种植大国,但不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导致中药材连作障碍在种植区普遍存在,造成药材减产变质、道地产区转移、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协调等,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因此对中药材连作土壤进行修复是解决中药材连作障碍的一个关键措施。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是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改良酸化土壤、提升植物品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利用生物质炭作为调理剂来缓解中药材连作障碍具有一定潜力。本文针对我国中药材连作障碍的可能成因及潜在危害,分析生物质炭在解决药用植物连作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化感自毒危害等问题上的作用,并对生物质炭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潜力进行展望。

关键词: 连作障碍 药用植物 生物质炭 土壤理化性质 化感自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偏肺病毒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禽偏肺病毒病是由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 aMPV)引起的一种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产蛋和蛋壳质量下降为特征的疾病。aMPV可感染鸡、鸭、鸽等多种禽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流行现状、致病特性、病毒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其诊断技术与疫苗等方面对aMPV进行综述,为今后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禽偏肺病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致病性 诊断与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芝14号在宜春的种植表现及其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2024

摘要:赣芝14号为宜春市科学院通过引进各地黑芝麻品种在宜春当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的高产优质黑芝麻品种.2021年与2023年在宜春市袁州区进行的秋茬示范种植试验表明,该品种生长整齐度好,抗倒性强,不裂蒴,株高中等,结蒴密,每蒴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适宜密植,产量高,普遍可达100 kg/667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120 kg/667m2以上.为保证该品种秋茬种植实现高产,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及时间苗和定苗、适度中耕和追肥等.

关键词: 黑芝麻 赣芝14号 秋季种植 农艺性状 产量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