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籼稻、粳稻材料及籼粳杂交稻组合中亚种间育性位点的分布,建立实现亚种间育性亲和所需遗传位点模式,探索新的籼粳杂交稻组合模式,为亚种间亲和材料改良和籼粳育性亲和分子设计育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筛选得到育性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对我国水稻材料进行育性位点的籼粳分型检测,挑选部分籼稻、粳稻亲本进行杂交并统计分析F1代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结果]籼稻和粳稻之间在所有育性位点均存在少量相互渗入.由于籼稻育性位点渗入,粳稻可以分为Ⅰ型(所有位点均为粳型)和Ⅱ型(Sci、Sdi和Sei,上标i代表来自籼稻).S5不亲和时籼粳杂交稻结实率约为50%,亲和时结实率约为80%.Sa、Sb、Sc或Sd单个位点杂合对于花粉育性影响较小,但Se/pf12/RHS12单个位点杂合时显著降低花粉育性.籼粳杂交稻材料检测结果表明其育性位点的基本模式是S5和部分花粉育性位点纯合/亲和.带有S5n的籼稻两系不育系深08S与粳稻Ⅱ型材料的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正常.[结论]S5是控制雌配子育性的核心位点.影响雄配子育性的位点具有累加效应,其中Se可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点.S5+Se与Sa、Sb、Sc、Sd任意两个纯合位点可能是实现籼粳亚种间育性亲和的基本遗传位点模式.以广亲和两系籼稻不育系为母本,常规粳稻为父本的"籼不粳恢"籼粳杂交模式是一个可行的亚种间组合模式.


长期施用化肥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和盐基离子损失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评估氮、磷、钾化肥配施对土壤酸化程度、交换性铝产生量和盐基离子损失量的影响,为维持土壤健康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始于198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磷钾肥配施(P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和氮磷钾肥配施(NPK)5个处理,采集每个处理的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交换性盐基离子累积量、酸碱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等指标.[结果]经过连续33年不同施肥处理的定向培育后,CK、PK、NP、NK和NPK处理0-20 cm土层pH较试验前分别下降0.82、0.91、1.13、0.8和1.19个pH单位,导致表层土壤明显酸化,酸化速率分别达到了1.10、1.22、1.46、1.13和1.58 kmol·hm-2·a-1.与CK处理相比,NP和NPK处理的0-40 cm土层显著酸化,土壤pH分别下降0.28-0.38和0.35-0.46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分别增加了35.5%-110.0%和30.4%-120.5%,特别是交换性铝分别增加56.2%-157.6%和73.7%-189.8%,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分别减少6.3%-14.9%和9.9%-13.2%,盐基饱和度降低2.9-14.9和2.6-15.4个百分点;NK处理的0-20 cm土层略有酸化,土壤交换性酸增加53.5%-55.0%,盐基饱和度降低6.0-7.1个百分点;PK处理的0-60 cm土壤酸化均不明显,土壤交换性酸增加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减少差异均不显著.[结论]长期施化肥对土壤酸化程度和盐基离子损失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NPK和NP长期处理加剧土壤酸化进程,且酸化深度到达40 cm,盐基离子损失量和交换性铝的产生量大幅增加,初步估算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降低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损失量约是土壤交换性酸增加量的一倍左右;长期磷钾配施、氮钾配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较小,盐基离子损失量和交换性铝增加量相对较少.
关键词: 化肥 长期定位试验 稻田 土壤PH 土壤酸化 交换性盐基离子


蜜桔废枝栽培香菇的配方试验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利用蜜桔废枝条木屑代替培养基质中的部分杂木屑,研究了不同培养料配方对香菇栽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添加20%~40%蜜桔木屑的培养料配方栽培香菇,其菌丝生长浓密、洁白、粗壮,菌丝生长速率、生物学效率、外观性状和3种胞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均高于或优于对照;其子实体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高,种类齐全,味道鲜美;随着蜜桔木屑添加比例的提高,香菇子实体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含量和营养指数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和生物价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其汞、镉含量均比对照低,且均未检测出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残留.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花生根腐病是危害花生的真菌性土传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介绍了花生根腐病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归纳了病原菌2种类型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详细介绍了花生根腐病的田间识别症状及其发病规律。从种子筛选、合理轮作和田间栽培管理等方面简述了有效防控花生根腐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包衣、土壤处理和喷施杀菌剂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花生根腐病的主要化学防治措施。认为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应在以减少菌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为目的的农业防治措施基础上,进行种子包衣、适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的化学防治。


苦瓜新品种赣苦瓜1937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赣苦瓜 1937 是以早熟自交系BK0702-5 为母本、晚熟自交系LK1402-6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苦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长势强,第 1 雌花节位 16~24 节,果实棒形、绿色,粒、条瘤相间,有光泽.瓜纵径 30.0 cm左右、横径 7.2 cm左右,果肉厚度 1.2 cm,单瓜质量 480 g左右,一般栽培 667 m2 产量 3000 kg左右.肉质爽脆、清香微苦,抗枯萎病,适合江西省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栽培.2022 年 6 月通过江西省农学会品种认定.


叶缘深裂刻甘蓝型油菜‘赣裂油杂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为拓宽油菜种质遗传基础、创制性状优异的新种质以及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油菜新品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创制叶缘深裂刻不育系、保持系与恢复系并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鉴定筛选育成油菜新品种'赣裂油杂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高含油量、优质、抗病、耐密植、耐渍、抗旱等优良特性.区域试验中'赣裂油杂1号'平均产量1872.30 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1.90%;平均产油量841.80 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3.46%.适宜江西及长江中游油菜产区种植,作为高含油量、耐密植新型叶缘深裂刻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远缘杂交 叶缘深裂刻 品种选育 甘蓝型油菜'赣裂油杂1号' 栽培技术


江西省现代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涉农科研单位、种业公司、涉农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总结了江西省现代种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种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存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不全、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实力不强、种业监管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育壮大龙头种业企业、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种业监管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干燥大球盖菇风味物质
《绿色科技 》 2024
摘要:大球盖菇是一种口感脆嫩、栽培方便、产量较大的真菌,以农作物秸秆为培养料,既能让秸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也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大球盖菇作为的蛋白质资源在我国部分地区广泛种植。干燥后的大球盖菇可以长期保存,大球盖菇具有独特的风味,不同种植方式、干燥方式和加工方法均会影响大球盖菇的风味。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大球盖菇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大球盖菇风味物质达到40多种,优势风味物质包括醇类、壬醛、丁酸丁酯和异丁酸异丁酯等物质。其中壬醛保留时间为12.1 min,丁酸丁酯保留时间19.75 min,异丁酸异丁酯保留时间19.084 min。
关键词: 大球盖菇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丁酸丁酯 壬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