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variety(模糊匹配)
176条记录
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抽穗期基因及其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基因型明确的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系列为测验系(TLs),在江西南昌(28°36′N)夏季自然高温长日(14 h/d)和人工遮光短日(10 h/d),以及海南三亚(18°14′N)旱季自然低温短日(11.6 h/d)处理条件下,对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抽穗期基因及其感温性和基因位点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99在E1、E2和E3位点分别带有感光迟熟等位基因E1、E2和E3,在Se-1位点带有非感光等位基因Se-1e,在Ef-1位点带有早熟基因Ef-1,由此推断其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eSe-1eEf-1Ef-1。迟熟基因E1、E3与早熟基因Ef-1同时存在,E1、E3与Se-1e基因位点间的互作使桂99农艺性状表现弱感光性。感光基因Se-1u(或Se-1n)的存在能增强E位点感光迟熟基因的感光性,感光基因对“TLs×桂99”F2植株抽穗的影响,是延长平均抽穗期,增加迟抽穗植株分布频率。分析了感温性对TLs抽穗期的影响,讨论了以桂99为恢复系配置的杂交水稻组合丰产性和广适性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感光基因型 基本营养生长基因 基因效应 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9311辐射突变体的分离与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CSCD

摘要:利用350Gy的60Co-γ对籼稻9311进行辐射处理,以诱导产生大量的农艺与发育性状突变体,为水稻遗传研究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M1代单本栽插并实行单株收获;M2代种植5000个家系,根据各个生育阶段形态性状表现进行初步鉴定,共有1665个家系的4136个单株发生形态变异,并筛选出各类形态突变体2001份;M3代按系谱种植进行重复鉴定获得包括叶、茎、穗、育性和熟期变化等各类突变体1996份。形态性状的突变频率按M2代种植家系中突变家系的百分比计算为33.3%,表明9311对γ射线是十分敏感的。本研究还发现辐射突变表现为单基因突变和多基因突变同时发生。同时,还筛选到一些优良农艺性状的突变体,可以直接应用于育种及生产当中。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辐射 功能基因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6442S、8011S、1290S和5个父本配制12个组合,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P1、P2、F1、F2结实率性状进行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12个组合的最适模型不相同,但都集中在B、D、E三模型,不育主基因在所有组合中都存在,只是主基因表达的对数及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效应有所差异。以1290S为母本的两个组合中,1290S/1990的遗传效应偏重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1290S/新露B偏重于上位性效应遗传,它们的遗传率均达94%以上;以6442S为母本的组合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比重都较高,但它们的基因遗传率变化幅度较大,达73.32%~99.17%,其中组合6442S/新露B和6442S/R402、6442S/1990存在多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率最小为0.83%,最高达35.52%;以8011S为母本的组合中,8011S/测64-7和8011S/1990的上位性遗传效应较强,其余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遗传为主,有两个组合呈多基因遗传,为组合8011S/R402和8011S/199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3%和5.94%,基因遗传率最高达99.06%之多,最小只有67.57%(组合8011S/新露B)。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性 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品种水稻防早衰上的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摘要:以早稻品种“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钾肥品种水稻后期光合功能衰退、叶片和根系衰老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钾肥均具有维持水稻功能叶片中较高的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水平,从而延缓水稻功能叶和根系衰老的功能。硫酸钾镁肥具有比氯化钾、硫酸钾更好的延缓衰老的效果,并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分别比硫酸钾和氯化钾增产2.4%和2.8%。

关键词: 钾肥品种 水稻 衰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间耐铜毒差异性及与根系形态、生理学特征的关系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耐铜毒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在供试的8个品种中,“赣香糯”耐铜毒能力最强,在铜毒下该品种的有效穗和产量相对无铜毒处理下降率均最低,分别为24.0%和37.5%。“60029”表现耐铜毒性最差,其相对于无铜毒处理有效穗减少了64.4%,产量减少了72.2%。根系发达、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及总吸收表面积大的品种,有较强的耐铜毒性。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耐铜毒性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不育系博A的抽穗期基因型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检测E位点),ER~LR(检测Se-1位点),T65,T65m,T65Eb,T65Ebm为测验系,在江西南昌(28°68′N)自然长日照(14~16 h/d)和人工遮光短日照诱导(10 h/d)处理条件下,对保持系博B,以及“TLs×博B”F1、F2代的抽穗期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博B抽穗期的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博B在E1、E3位点分别带有隐性非感光早熟基因e1和显性感光迟熟基因E3,在Se-1位点带有显性感光基因Se-1n,在Ef-1位点带有隐性迟熟基因ef-1。由此推断博A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3E3Se-1nSe-1nef-1ef-1。博A带有隐性非感光早熟基因e1,显性感光迟熟基因E3,在性状上表现为早熟;带有显性感光基因Se-1n,隐性迟熟基因ef-1,可保证其具有一定长度的基本营养生长期;但与带感光等位基因E1的恢复系配组,其F1将表现为迟熟。以不同光照条件下“TLs×博B“F2植株抽穗期分布频次和平均抽穗期的差异,对影响抽穗的基因效应进行了估计分析,对以博A为不育系配置的杂交水稻组合的广适性遗传基础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感光基因 基本营养生长 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抽穗期基因型诊断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摘要:以基因型明确的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检测E1、E2和E3位点)、ER~LR(检测Se-1位点)、T65系列(检测Ef-1位点)为测验系,在江西南昌(28°68′N)自然长日照(14~16 h/d)和人工遮光短日照(10h/d)诱导处理条件下,对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早25”、“974”和“752”的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早25”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nSe-1nef-1ef-1,“974”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eSe-1eEf-1aEf-1a,同时存在感光基因表达的抑制因子i-Se-1,“752”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eSe-1eEf-1bEf-1b。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感光基因 基本营养生长基因 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04

摘要:在江西环境条件下利用"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珍汕97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4套测交群体,进行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不同遗传背景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微效QTL的不同;不同环境条件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微效QTL的变化上,主效基因的作用亦可能因环境而异。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环境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03

摘要:论述了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的来源及类型、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恢复基因的起源、遗传及定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水稻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除草剂bar基因的遗传研究初报

江西农业学报 2003

摘要:水稻恢复系品种"752"与转bar基因抗Basta稳定品系("转嘉59"和"转嘉99")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结果在F2~F5代中大部分株系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的分离规律,但也有少数符合1∶1、2∶1、5∶3和5∶1。转基因水稻的抗除草剂特性可以遗传至高世代,通过有性杂交和低世代开始高压淘汰选择,可以在中、高世代获得抗性稳定株系,其中有75.9%的抗性稳定株系自交下一代抗性没有分离,抗性发生了3∶1分离的株系只有24.1%。

关键词: 抗除草剂 bar基因 遗传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