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辣椒种间F_2和F_(2:3)两个群体进行其主要农艺性状QTL分析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材料‘V06C1720’为母本,灌木辣椒(C.frutescens)材料‘H101’为父本,建立包含180个单株的种间F2作图群体,应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共278个标记位点的17个连锁群遗传图谱,图谱全长1 282.10 c M,标记平均间距为4.61 c M。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和F2、F2:3表型数据,对辣椒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在第1、2、3、4、6、7、10、12、13、14、15和16连锁群上共检测到48个加性QTL和11对上位性QTL,可分别解释5.18%~40.33%和4.09%~13.56%的表型变异。变异率大于10.00%的主效加性QTL有33个,占总数的68.75%;来自灌木辣椒‘H101’的增效等位加性QTL位点有29个,占总数的60.42%。株高、主茎高、果长、果径、单果质量、果形和果实辣味等7个性状的9个加性QTL在两个群体中同时被检出,这些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辣椒农艺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QTL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赣北超级稻+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总结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赣北是水稻双季稻和单季稻的混作区。"超级中稻+再生稻"是提高耕地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对机耕、机插、机管、机割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问题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继而对"超级稻+再生稻"规范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生产参考,促进再生稻生产的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及风险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风险,为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用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抗性发展速率。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13代(F0~F1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24 9;停止筛选2代后,再连续筛选11代(F16~F26),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83 4;整个26代筛选期间,现实遗传力为0.167 2。当h2=0.167 2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5.0~6.8代,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人工晶体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在140℃下合成水溶性Cd Te量子点。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前驱体p H值、前驱体的配比、前驱体的浓度对Cd Te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TEM、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所制得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前驱体n(Cd2+∶TGA∶HTe-)=1.0∶2.0∶0.1,C(Cd2+)=2.63×10-3mol/L,反应温度为140℃,p H值为12.0条件下,所制的Cd Te量子点的荧光漆发射波长在512~559 nm范围内连续可调,量子产率较高(44.9%),半峰宽较窄达(FWHM=50 nm、EM=547.0 nm)。与回流方法制备的水溶性Cd Te量子点相比,利用水热反应釜的合成方法简单,Cd Te量子点生长速度快,70 min就可生长到2.5 nm,粒径较均匀,荧光强度强,能够为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提供性能较好的荧光标记物。


5种植物对Pb胁迫的生物响应及累积特征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选择江西Pb矿区分布频率高、且原位植株体内含Pb量大于500 mg/kg的茼麻、空心莲子草、青葙、加拿大蓬和鳢肠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土培模拟胁迫试验,研究Pb胁迫下5种植物的生物响应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随着Pb胁迫水平的提高,青葙、加拿大蓬和鳢肠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而茼麻和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Pb胁迫水平的提高,5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高于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所有供试植物根系的Pb吸收量均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茼麻、空心莲子草、青葙和加拿大蓬4种植物地上部分的Pb吸收量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鳢肠在5000~15000 mg/kg胁迫水平下,其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量随着Pb胁迫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但至18000~20000 mg/kg胁迫水平时,因转运能力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其地上部分的Pb吸收量持续下降。5种供试植物中,以茼麻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最强,空心莲子草则对Pb胁迫表现出良好的耐性,这2种植物在高含Pb量土壤均能生长良好,且生物量较大,可用于Pb污染土壤的修复。
关键词: 植物 Pb胁迫 叶绿素 生物量 累积特征 土壤修复


光谱技术在水稻生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水稻生长状态的实时信息,是水稻生长监测和精确管理中实施变量投入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综述了以光谱技术监测水稻长势(包括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水稻生物化学参数(包括氮素营养和叶绿素含量)和水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今后研究的设想,以期为提高水稻精确管理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稻田生态系统调控功能差异的机理,连续2年通过黄板诱集取样法,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与其主要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黄板诱集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平均值(0.5492)大于化防稻田(0.3777),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4967)大于化防稻田(0.4118);2011年黄板诱集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平均值(0.5919)大于化防稻田(0.4252),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5022)大于化防稻田(0.4090)。这表明有机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较于化防稻田生态系统而言,在时间生态位层面是通过影响稻飞虱和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及其天敌与稻飞虱的生态位重叠值,来增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关键词: 有机稻田 化防稻田 黄板诱集法 稻飞虱 天敌 时间生态位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全钾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祁阳和进贤试验点均选择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NP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NPK)及NPK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Stokes定律计算各粒级复合体沉降速率,采用虹吸管法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浸提土壤交换性钾,1.0 mol/L沸硝酸浸提土壤非交换性钾,氢氧化钠710℃提取土壤全钾钾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两试验点土壤96.4%~98.9%的交换性钾、87.9%~96.7%的非交换性钾和95.1%~96.7%的全钾存在0~50μm粒级复合体中,尤其<2μm粒级复合体是三种形态钾素的主要贮存库76.3%~92.3%的交换性钾、45.8%~73.7%的非交换性钾和49.4%~70.6%的全钾集中在该粒级。两试验点NP处理与CK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5.4~8.3 mg/kg.降低幅度为8.2%~16.3%。施钾肥主要改变<2 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进贤NPK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6.7和9.5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64.5%和15.7%;而NPKM处理则较NP处理分别增加147.4和91.2 mg/kg增幅分别为258.9%和151.1%。祁阳NPK与NP处理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52.9和20.3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104.9%和47.6%;NPKM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19.5和41.3 mg/kg增幅分别为435.9%和96.9%。长期施肥对两试验点各粒级复合体中全钾含量的影响不大。<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三种形态钾素含量较高,是供给植物生长的主要钾源,其中<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μm粒级复合体是土壤钾素的主要贮存库。在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施钾有利于该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积累。旱地红壤<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钾素含量高且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植物钾素主要供源。
保护地辣椒专用品种‘赣丰辣玉’大棚秋延后栽培技术规程
《辣椒杂志 》 2015
摘要:‘赣丰辣玉’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保护地辣椒专用品种,通过从栽培季节、育苗、定植前的准备、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多个方面对‘赣丰辣玉’大棚秋延后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规程化概述,旨为‘赣丰辣玉’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目标价格改革背景下江西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展望 》 2015
摘要:2014年中国开始执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农民对新政信心不足,植棉意向下降。2014年江西省棉花生产面积减少,单产和总产略增,质量优于上年,但棉花收购价格低迷、销售艰难、收益大幅下降。如无新的利好政策,预计2015年江西可能出现"弃棉种稻""抛荒闲置"现象,棉花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下降风险。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棉花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及生产能力建设;加强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建设,实施适度规模种植;逐步建立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