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广亲和基因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后代的育性分离,稃尖色素及株高等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其广亲和性是由简单主基因控制,并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1连锁群上.“02428”育性分离的遗传基础,是由2对独立遗传的孢子体育性基因控制.“02428”的半矮生性基因dd与籼稻的半矮生性基因SdSd是非等位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在籼、粳稻中确实存在亚种间杂交亲和性好的品种,而且这种广亲和性可以杂交转育,通过广泛杂交,完全可以筛选出结实正常,籽粒充实度好,生育期不超亲,株高适中,产量优势明显的杂交稻组合.
不同类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点及应用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经1986~1988年.先后对十八套不同亚种类型的光敏感核不育系,在江西南昌,连续三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已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基本探明了供试的十八套不同粳、籼亚种类型的光敏感核不育系,在南昌(28°41′N)的育性转换时期、阶段及稳定性.经育性转换及杂一代优势观察,已筛选出育性转换、开花习性及经济性状较好的粳型双9—2S、28006S和籼型W6417S、W6154S、赣ⅢS等光敏感核不育系.2.不同亚种类型及同一亚种不同品种的光敏感核不育系,其育性转换特点有明显差异.一般规律:籼型核不育系,普遍存在不育期较长,转育较晚,同时可育期易受低温影响结实的特点;而粳型核不育系,则普遍较籼型核不育系的不育期为短,育性转换较早,不育期因高温影响,常有部分散粉自交结实现象,但可育期因低温影响结实不明显.3.鉴于不同亚种类型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不同,结合其开花习性差异对杂交制种的影响,从育种应用出发,研究提出:我国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应重点主攻籼亚种,首先突破早熟早籼为宜.在选材上优先考虑矮秆、抗病、优质以及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等性状.
野败型杂交水稻生育期杂种优势的初步分析
《遗传 》 1981
摘要:由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的花粉败育株杂交选育而成的野败型杂交水稻,自1973年“三系”配套成功后,很快应用于生产。近年来全国推广面积已达七千万亩以上,收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但现有推广组合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早稻或长江以北地区作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