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模糊匹配)
344条记录
不同种植时期地膜覆盖对木薯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提出江西本地窖藏木薯种茎的出窖适宜时间及种植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设计地膜覆盖和露地方式,分别于2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窖,每10天种植1期,研究了木薯种茎质量变化、种茎出苗率、农艺性状、鲜薯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木薯出窖种植易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降雨量过大,温度过低均不适宜出窖种植,出苗率均值为45.67%。3月中下旬出窖种植的出苗率高,均值为95.38%,中旬种植的产量高于下旬,地膜覆盖高于露地。而4月上中旬种植的出苗率虽高,但木薯种茎芽点完好率低,用种量大。采用地膜覆盖方式,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降低,薯数增加,薯粗和茎粗增粗,株高增高,最终木薯鲜薯产量增加。江西及同等纬度区域,本地窖藏木薯种茎3月中旬适宜出窖,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优于露地方式。

关键词: 木薯 本地窖藏种茎 地膜覆盖 种植时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密度、肥料水平对天隆1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技 2015

摘要: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磷钾肥料等因素组合对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的天隆1号产量在143.60~192.49 kg/667m~2,其中处理8(A3B2C1D3)产量最高,达到192.49 kg/667m~2,处理7(A3B1C3D2)、处理9(A3B3C2D1)的产量分别为185.69 kg/667m~2、182.36 kg/667m~2,分列二、三位。密度是影响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产量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氮磷钾等肥料因素是次要因素。综合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异系数来看,不同因素对天隆1号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关键词: 天隆1号 密度 肥料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新品种赣渝3号的选育及产量和生理特性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15

摘要:赣渝3号是以品系渝6-3-9为母本采用放任授粉杂交选育的一个食用型甘薯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江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本文采用多点鉴定、不同生育期挖根调查的方法对赣渝3号的生产力、产量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方面,赣渝3号平均鲜薯产量32 428.4 kg·hm-2,比对照品种广薯87增产6.96%,干物率为26.9%,鲜薯可溶性糖含量为5.89%,抗黑斑病、根腐病和薯瘟病,为优良的食用型甘薯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方面,赣渝3号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95,比对照品种广薯87高0.15;平均净同化率为5.03,比广薯87的平均净同化率高10.70%;在生育期60~140 d之间,赣渝3号的T/R值低于同时期广薯87的T/R值,在栽后80 d左右T/R值即达到干物质分配平衡点值1;赣渝3号在栽后60 d开始一直到后期干物质的分配就以地下块根为主,全生育期经济产量始终高于广薯87。由此表明,赣渝3号为早熟、高产品种。

关键词: 甘薯 赣渝3号 产量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肥和耕作措施季节性干旱下对红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培肥和耕作措施下红壤旱地的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稻草覆盖、有机肥和常免耕对土壤剖面含水量、表层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猪粪施用、常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相同耕作和猪粪条件下,稻草覆盖与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在春玉米和秋玉米季中连续干旱条件下,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春玉米季的增幅分别为27.93%,5.91%,1.41%,秋玉米季分别为15.74%,7.71%,2.59%。同时,稻草覆盖可以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在春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13.92%和2.26%。在秋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0.30%和2.69%。在所有处理中,春玉米和秋玉米季均表现出稻草覆盖+施猪粪+常耕的秸秆和籽粒产量最高。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红壤 稻草覆盖 土壤剖面水分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潜育化水稻土改良培肥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工程排水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效应。结果显示: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分蘖数。在早稻齐穗期,与CK和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叶绿素(SPAD值)均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晚稻的产量,与NPK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10.0%~23.7%;其中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产量最高。在工程排水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处理在早、晚稻收获时耕层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减少了15.0%~25.3%和32.5%~37.5%。这表明,在工程排水条件下,配施一定的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潜育化稻田水稻产量,降低表层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对改良潜育化水稻土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潜育化水稻土 鄱阳湖地区 有机肥 产量 还原物质总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肥对稻草覆盖红壤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配施20%控释肥(MF20)处理,花生产量最佳,达到分次施肥产量水平,过多配施控释肥将影响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MF2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57.39%),分别较MF0和CK2处理增加20.94%和3.84%。MF2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以及花生吸氮量均最高,但随着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而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氮盈余则随着控释肥比例增大而明显增加。综合有效氮平衡,本试验的土壤条件下,减氮施肥技术对挖掘花生自身固氮潜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红壤区花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花生 控释肥 稻草覆盖 有效氮平衡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林套播下不同共生期对稻田三熟制油菜生长规律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确保江西三熟制稻田的三熟高产和克服季节矛盾,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套播油菜共生期试验,设置与水稻共生期分别为10天(D10)、5天(D5)、0天(D0,CK),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为研究稻田三熟制谷林套播油菜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处理D5、D10与CK油菜成熟期基本一致,但油菜营养生长期分别延长5天和7天,有利于前期营养物质的累积,为最终取得高产奠定基础。(2)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其他生育期密度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导致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共生期延长而下降,成熟期处理D5密度最大、CK次之、D10最小,分别为42.35万株/hm2、40.02万株/hm2、36.68万株/hm2。(3)共生期影响着油菜各期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延长共生期有利于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及单株产量形成,但群体产量以处理D5最大、D10次之、CK最小,分别为1564.12 kg/hm2、1430.72 kg/hm2、1402.37 kg/hm2,在单株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来弥补,从而提高群体产量。根据以上结果,建议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套播油菜共生期以5~10天为宜,5天为佳,在适宜范围内尽可能早播。

关键词: 谷林套播 共生期 稻田三熟制 油菜 生长规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料运筹对稻田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14

摘要:为给稻田套播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配套简化配方施肥技术,于2012~2014年在江西进行大田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配方施肥、控氮配方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稻田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对套播油菜个体生长、经济性状、产量及构成、经济效应有较大影响,各方面指标普遍优于传统农民习惯施肥。从实际出发,配方施肥技术可在套播油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油菜 施肥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庄花生”规范化栽培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组合的优化研究

花生学报 2014

摘要:为了解决江西省丘陵红壤常年种植"梅庄花生"技术落后问题,本试验研究丘陵红壤土质下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梅庄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135kg/hm2和种植密度40cm×20cm组合下,有利于果枝分化,结果枝所占比例最高,为85.6%,饱果率、百果重、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均较好,产量最高,达3909.8kg/hm2。

关键词: 花生 氮肥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脲酶抑制剂配施比例对红壤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肥量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红壤稻田脲酶抑制剂(NBPT)与尿素的配比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NBPT可以增加红壤稻田双季稻的产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其中以配施0.75%NBPT处理效果最好,与不添加NBPT处理相比,水稻增产14.75%,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41%。但NBPT配施比例超过1%时,增产作用逐渐下降。因此,在每季135 kg N hm-2尿素施肥水平下,红壤稻田配施0.75%NBPT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配施比例 脲酶抑制剂(NBPT) 红壤稻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