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家蛋鸡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以江西省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项目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江西省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得到了绝大多数养殖户的认可,并在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产蛋量、增强抵御养殖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建议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覆盖面,完善补贴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并适时出台优惠贷款、污粪处理补贴、电费补贴、饲料补贴等相关政策,逐步建立扶持蛋鸡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小白菜根肿病的接种方法及条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植物土传病害,该病引起的损失占世界十字花科作物总量的10%以上。探索病害的最佳接种方法是开展相关或同类研究的重要基础。试验比较了5种根肿病的人工接种方法,并探索了种子预浸、病原菌浓度和土壤pH等接种条件对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封菌土法优于菌土法,而浸种加密封菌土法的接种效果最为显著。对比不同接种条件的试验结果得知,无菌水预浸种1天破胸后再进行接种处理会降低接种效果;用于接种处理的根肿病菌浓度越高,发病的效果越明显;而土壤条件为酸性时更利于根肿病的发生。


江西省芦笋茎枯病菌的逆境生理响应及致病性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本研究在江西省分离、纯化了3株芦笋茎枯病菌,ITS1-5.8S-ITS2分子分析表明其序列长度均为492bp,ITS区域遗传差异不显著。病原菌菌落生长、分生孢子形态、氧化和渗透逆境胁迫响应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江西省芦笋茎枯病的病原为拟茎点霉属天门冬拟茎点霉。在纯培养条件下,其分生孢子呈椭圆形(α型)、无色单孢、单核、内含0-2个油球。病原菌在马铃薯培养基(0.2×PDA)上的营养生长速率高于燕麦培养基(OA),但马铃薯培养基则更易出现分生孢子器。在氧化((H2O2)或渗透(NaCl)胁迫下,菌株表现出营养生长速率降低,且当H2O2或NaCl浓度分别高于7mmol/L或2.4mol/L时,菌丝停止生长。在利用分生孢子接种7d后,菌株均能导致芦笋嫩茎出现典型性感病症状。
关键词: 芦笋 天门冬拟茎点霉 ITS分析 逆境胁迫 致病性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初步探讨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化合物,有效提取茶多酚、实现其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步探讨了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提取法和树脂吸附分离法对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法以40%乙醇较好,(2)离子沉淀法中,Zn2+沉淀茶多酚的效果最佳;(3)树脂吸附分离法以70%乙醇的洗脱得率最高。


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在介绍了上饶市的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后,就上饶市城镇化发展和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讨论,并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理分析及机制探讨,通过对上饶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流转潜力和耕地现实需求量的预测,明确了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目标,最后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相应对策。


我国芦笋现有产业化组织模式及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芦笋产业化组织模式得到了不断调整、优化、创新。本文根据芦笋产业化现状,总结出五大组织模式,并对5种模式在推动芦笋产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从资源投入、产业链与组织模式的关系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


不同控蘖措施对淦鑫688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双季稻区高产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的难题,于2008-2009年以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开展了水控(提早晒田)、肥控(减少分蘖肥比例)、化控(喷施控蘖剂)3种不同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控蘖措施都能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具有控蘖和促进成穗的双重功能。其中,化控效果最好,其次是肥控,水控较差;各单项措施组合后有较好的协同作用,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好于两项措施组合:不同控蘖处理都能降低无效分蘖期间的叶片含氮量和提高茎鞘可溶性糖含量,这可能是各控蘖处理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促进分蘖成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控蘖措施及其组合措施都能提高水稻产量,以3项措施组合应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两项措施组合。


巴氏新小绥螨的新特性——捕食植物线虫及其发育繁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2 CSTP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南方根结线虫时的发育和繁殖情况,观察了其捕食行为,并测定了其对几种线虫的捕食量。该螨对线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猎物的寻找、固定、捕食、清理和静息等步骤,对水稻干尖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Mi-J2)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对虫体较大和活动性较强的腐烂茎线虫和自由生活的小杆线虫的捕食量;每头雌螨日捕食Mi-J2不少于25条。以Mi-J2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能发育完成生活史,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其卵期、幼螨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产卵期、雌螨寿命、平均每头雌螨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分别为1.1 d、0.71 d、2.06 d、1.98 d、22.31 d、35.13 d、41.08粒和1.85粒,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大于以腐食酪螨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小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