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肥对红壤地区直播油菜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0年在江西典型红壤地区设置直播油菜氮磷钾硼肥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N、P、K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上直播油菜各施肥处理中以NPKB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1 722 kg/hm2和1 469元/hm2,而N、P、K、B任何一种养分缺乏均影响油菜的正常发育和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红壤直播油菜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B>N>K。施肥对直播油菜N、P、K养分的吸收和累积有明显影响,各养分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NPKB处理最有利于养分吸收及累积,其氮、磷、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29.3%、59.5%和89.1%,均为最高。红壤地区直播油菜的高产应积极推广氮磷钾硼肥平衡配施措施,并实行氮、钾肥分次施用。
关键词: 红壤 氮磷钾硼肥 直播油菜 生长发育 产量 养分吸收


BGA土壤调理剂对木薯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木薯品种华南20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BGA土壤调理剂对红壤旱地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以一次性施用2400 kg/hm2BGA土壤调理剂处理的产量最高。施用1200~2400 kg/hm2BGA土壤调理剂处理的产量高于施用300 kg/hm2复合肥处理的产量。


南方红壤区稻-稻连作体系下氮肥减施模式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连续3年6季的定位试验,比较了不施氮(N0)、常规施氮(NNL)2个对照处理与6个氮肥减施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氮量20%的条件下,30%常规氮肥用量+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50M)、30%常规氮肥用量+50%缓释氮肥用量(30F+50S)产量与NNL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和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有明显差异,其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负相关。经过3年6季水稻种植,土壤肥力除有效钾外,处理30F+50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分别比NNL处理提高了21.3%、7.0%、34.7%、4.9%、4.1%。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含量、pH值均显著高于80F处理。其余各减施氮肥处理与80F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南方双季稻连作区,在减少施氮20%的条件下,30F+50M、30F+50S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
干旱对关中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38.3%,而90年代后品种小偃22仅减产2.3%。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前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受干旱影响均有所下降,但旗叶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增加趋势,碧蚂1号、小偃22号花后各阶段旗叶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5%、18%,旗叶胞间CO2浓度则提高了9%、8%,说明干旱胁迫下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非是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的。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超级早稻“两优287”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间歇式灌溉与常规淹灌的水分管理模式,结合不同氮肥水平及施用方式的氮肥运筹模式,研究了超级早稻"两优287"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以期为双季早稻生产提供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间歇式灌溉的产量、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以施氮量180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组合、施氮量225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5:0组合的较高,常规淹灌以施氮量225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5:0组合、施氮量225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组合的较高,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间歇式灌溉、施氮量180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5:0组合的最高。采用间歇式灌溉可确保适宜的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促进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提高叶片的氮转运量及比例、氮转运贡献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100 kg籽粒需氮量。试验中不同组合模式以间歇式灌溉、施氮量180 kg/hm2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组合更优,适合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氮肥运筹 超级早稻“两优287” 产量 氮素吸收


不同氮磷钾处理对木薯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0和2011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红壤旱地木薯的施肥效益方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缺氮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对鲜薯产量的影响N>K2O>P2O5;施肥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鲜薯产量、鲜薯淀粉含量、鲜生物量、养分收获指数和经济效益最高,而产投比以N2P2K0处理最高,N1P2K1处理其次,N2P2K3处理最小。木薯植株养分积累总量K2O>N>P2O5,平均100 kg鲜薯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00、0.91和0.11 kg,平均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53、0.33和0.46。相关分析表明,木薯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磷量相关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达到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05.37、65.43和311.30 kg/hm2,产投比为6.23。
关键词: “3414”试验 木薯 养分积累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密度与施肥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为确定新育杂交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直播生产的适宜密、肥参数,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与施肥水平(N0、N8、N12、N16)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中低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N12与N16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8差异显著;在高密条件下,高施肥水平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不同密度间的总体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22.5万~37.5万株/hm2为宜,过高的密度对增产不利。江西适播期内,赣油杂5号的适宜密度为22.5万~37.5万株/hm2,适宜施肥量为氮180、磷(P2O5)90、钾(K2O)90和硼砂16.5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