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模糊匹配)
344条记录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不同品种 夜间增温 产量

控释肥不同配比对丘陵红壤花生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3

摘要: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品种仲恺花1号为材料,研究控释肥不同配比对丘陵红壤花生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施普通氮肥,施用控释肥能显著增加产量,并且配施2/3控释肥和单施控释肥达极显著水平;配施2/3控释肥和单施控释肥能显著增加分枝数,极显著增加主茎绿叶片数,还能显著提高单株果重和单株饱果数;控释肥配施在结荚期和收获期冠层NDVI指数高。在控释肥的配施比在0.78时,产量最高。

关键词: 控释肥 丘陵红壤 花生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育秧基质对双季早晚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13

摘要:以双季早稻春光1号、中嘉早17和双季晚稻荣优225、合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基质对双季早晚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秧苗以M3(育秧肥)的叶龄和茎基宽较大,M1(水稻专用育秧基质)的百苗干重最轻,而晚稻秧苗以M3的叶龄和茎基宽略小,M1的百苗干重最重。早晚稻以M3的苗高较矮,M3的成穗率较高,M1的出苗率、弱苗率、生物产量和每穗粒数较高。早稻采用M1,晚稻采用M3的产量较高。在13.33 cm机插株距下,早稻产量以中嘉早17高于春光1号,晚稻荣优225高于合美占,且23.33 cm行距机插高于30.00 cm。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育秧基质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摘要:为探明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应用的改土培肥效果及其不同用量的产量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选取3个不同试验点,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并以花生、红薯、烟草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2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可有效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土壤pH值提高了0.1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000、2250~3000、1500~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1%、9%~14%、6%~9%,效益明显。

关键词: 红壤旱地 改良剂 改土培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摘要: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育秧肥培育壮秧、"三控"结合控蘖,配套技术包括稀播细管、宽行浅栽、适肥促发、补肥防衰、增氧灌溉等技术。

关键词: 双季稻 成穗率 结实率 籽粒充实度 产量 米质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红壤旱地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江西科学 2013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红壤旱地黑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现状,从黑芝麻生产的品种、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时期、播种量、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提出红壤旱地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黑芝麻 红壤旱地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3 CSCD

摘要: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气温升高幅度高于白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谷总产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首位,研究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长江下游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该稻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选育的品种特性各不相同,对温度的响应也会存在差异。而选用耐高温品种,是在未来气候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不同品种 夜间增温 产量

氮肥减量与底施运筹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摘要:[目的]研究氮肥减量与底施运筹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赣油杂5号"为试验材料,固定氮(N):磷(P2O5):钾(K2O)比例为1:0.5:0.5,设置氮肥减量(150kg/hm2)和推荐施氮(180kg/hm2)2个施氮水平,底施比例100%、80%和60%的不同处理,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减量与底施运筹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氮肥底施运筹条件下,推荐施氮处理油菜株高、茎粗、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氮肥减量施肥处理;推荐施氮处理油菜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中等基础肥力下均显著高于氮肥减量施肥处理,在高基础肥力下虽略高于氮肥减量施肥处理,但未达显著水平。氮肥减量施肥下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率和氮收获指数显著高于推荐施氮处理;而推荐施氮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在中等土壤基础肥力下显著高于氮肥减量施肥处理,在高土壤基础肥力下显著低于氮肥减量施肥处理。在氮磷钾一致的基础上,N60%底施运筹处理在经济性状、产量构成性状、产量、效益和氮素吸收利用上均显著高于N80%和N100%底施运筹处理。说明合理施肥不但能够维持油菜产量,还可以减少氮肥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一定条件下油菜氮肥降低到150kg/hm2可行;N60%底施仍然是目前油菜生产最佳的氮肥推荐底施比例。[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油菜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油菜 氮肥减量 基追比例 产量 氮高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冷浸性田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摘要:在冷浸田上研究施用化肥与不施化肥以及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单一的中、微量元素和复合微量元素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经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施肥措施均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水稻产量水平。施肥比不施肥(CK)增产5.8%~40.7%。在100%化肥的基础上,增施锌和硫肥,水稻的产量增加5.3%~26.7%。增施锌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增加明显;但增施硫肥,效果不明显。综合产量和对养分利用率增施量微量元素的效应为:100%化肥+硫酸锌>100%化肥+氧化锌>100%化肥+硫磺>100%化肥>对照(不施肥)。

关键词: 冷浸田 微量元素肥料 水稻 产量 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摘要:本研究针对丘陵双季稻区,以11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8寸与9寸2个机插行距,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产量结构.结果表明:8寸行距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比9寸行距的高;8寸行距的产量比9寸行距平均增产534.86 kg/hm2,平均增产率达8.37%.

关键词: 丘陵 双季稻区 水稻 行距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