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肥控污施肥模式的双季稻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有所增加而增产。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节肥控污施肥模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最终提高成穗数;能提高双季稻中后期的LAI和剑叶SPAD值及光合势,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同时也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稻株对土壤氮素的依赖。本试验中,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可实现在农民习惯施肥模式节氮磷20%的基础上,取得双季稻的高产稳产,实现节肥控污,是双季稻区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 双季稻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 生长发育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
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季超级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组合对其产量和氮肥利用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氮(早稻180 kg·hm-2,晚稻225 kg·hm-2)模式下,与全施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全施包膜缓释尿素的处理双季超级稻的穗数降低,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最终提高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节氮模式(早稻144 kg·hm-2,晚稻180 kg·hm-2)下,不同比例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组合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全氮模式;3种配比组合中以包膜缓释尿素∶普通尿素=3∶7组合的产量最高,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应用效果最好。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为探明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应用的改土培肥效果及其不同用量的产量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选取3个不同试验点,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并以花生、红薯、烟草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2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可有效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土壤pH值提高了0.1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000、2250~3000、1500~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1%、9%~14%、6%~9%,效益明显。
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参数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油256为供试品种,选取高、中、低肥力的红壤旱地共10块,设计0、135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上升,花生产量、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和土壤氮素贡献率随之提高,而氮肥表观利用率随之下降。高、中、低肥力地块的土壤供氮量分别为222.65kg/hm2、181.53kg/hm2、140.67kg/hm2,土壤氮素贡献率分别为84.88%、79.92%、74.45%,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37%、33.70%、35.51%;在不施氮条件下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分别为6.52kg、6.39kg、6.34kg,而在N135条件下分别为6.60kg、6.44kg、6.37kg。相关分析表明,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和花生需氮量与土壤肥力指标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氮肥利用率与5项土壤肥力指标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花生需氮量、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指标的回归方程,为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提供指导。
控蘖剂对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控蘖剂对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控蘖剂能减少无效和低效分蘖的发生,增加高峰苗期分蘖构成中高效分蘖(4叶及以上分蘖)所占比重;喷施控蘖剂处理的穗长、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二次枝粳数及着生其上的二次颖花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未喷施控蘖剂的对照;同时喷施控蘖剂能增加株高、中后期群体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孕穗期上3叶叶温和群体透光性,增加叶片SPAD值,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但也表现出稻株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减小等特点。喷施控蘖剂处理最终表现为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提高而增加产量。
控蘖剂对超级早稻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 201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控蘖剂对超级早稻品种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喷施控蘖剂和喷施清水两种处理,研究了控蘖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株形态,孕穗期田间小气候及群体质量特征的影响。[结果]喷施控蘖剂处理能显著减少无效和低效分蘖的发生,增加高峰苗期分蘖构成中高效分蘖(单茎4叶及以上分蘖)所占比重。喷施控蘖剂处理的穗长、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二次枝粳数及着生其上的二次颖花数及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未喷施控蘖剂的对照。同时喷施控蘖剂能增加株高,中后期群体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孕穗期上三叶叶温和群体的透光性,增加叶片SPAD值,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但也表现出稻株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减小等特点...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1 CSCD
摘要: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纳米增效尿素不同用量对杂交中稻‘中浙优1号’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增效尿素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不同;适宜施氮量能显著促进超级中稻分蘖的发生,成穗和颖花分化,保证较高的LAI和叶SPAD值,形成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形成较多的生物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产量。此试验以施氮量225kg/hm‘2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以180kg/hm‘2中浙优1号’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综合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成本及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纳米增效尿素折施纯氮量180kg/hm2是双季稻地区中稻‘中浙优1号’合理的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