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24条记录
长期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叶绿素荧光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肥模式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调节作用,对提高水稻光能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稻品种赣929为试验材料,比较长期定位施磷钾肥(PK)、施氮磷钾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条件下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旗叶叶绿素含量从齐穗期到成熟期呈下降趋势,且表现为30F+70M>50F+50M>70F+30M>NPK>PK。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随水稻生育期的推进呈降低趋势,其中PK处理Fv/Fm值最低,而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Fv/Fm值增加了2.85%~4.18%。叶绿素荧光参数qL、ΦPSII在NPK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高, 20 d之后显著降低;在50F+50M、30F+70M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低, 20 d以后显著增加;在PK处理、70F+30M处理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NPQ变化趋势与qL基本相反。ETR-PAR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 70F+30M处理ETRmax、?和Ek值在齐穗期和20 d后值均最高。综合看来,等养分条件下配施30%有机肥具有最优的叶绿素荧光指标组合及籽粒产量;而配施超过50%有机肥由于前期热耗散增大使得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份额减少,而施用氮磷钾肥处理则由于后期的衰老使得光能利用效率下降。

关键词: 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叶绿素荧光参数 快速光曲线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间作一季花生,是否具有间作优势,间作模式中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如何变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以木薯品种"华南205"、花生品种"粤油200"为试验材料,设计施氮、不施氮2个处理和等量施肥条件下的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花生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现出间作优势.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4个优势细菌门类依次为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不同处理间的菌门Saccharibacteria的差异极显著,施氮显著降低了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464个.相对丰度排名前30的菌属中,不同处理间菌属Acidobacteriaceae__Subgroup_1_和Sphingomonas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Subgroup_7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菌属Acidothermus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施氮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冗余分析得出,有机质、pH值显著影响细菌属水平群落组成.

关键词: 木薯 间作花生 施氮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30 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等养分量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显著提高30 a双季稻平均产量(P<0.05),增产幅度在2.47%~5.73%,其中30F+70M处理产量最高,且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30F+70M处理显著高于50F+50M处理(P<0.05).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产量表现不同,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在试验前期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在试验中后期增产效果明显.与等养分量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0 a平均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每生产1 t籽粒对氮素的需求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20.57~20.94 kg)低于NPK处理(21.77 kg),其中30F+70M、70F+30M处理具有较高的氮素生产效率.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0 a平均氮肥吸收利用率与等养分条件下NPK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提高.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不同肥力水平稻田应选择适合的比例,中低肥力水平稻田以30%有机肥配施较为合适,而高肥力水平稻田宜选择50%、70%有机肥配施较为合适.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稻产量 水稻吸氮量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条件下不同促腐菌对水稻秸秆腐解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田间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促腐菌种的实际促腐效果.研究3个经鉴定的促腐菌种在田间条件下提高秸秆腐解相关酶活性的效果,并比较其和商品菌剂的效果,为秸秆促腐菌剂研发及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秸秆包网袋填埋法,在江西省上高县双季稻种植区晚稻季节进行,设置水稻秸秆接种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青霉、商品菌剂以及不施菌剂(对照) 5个处理,分别于秸秆包填埋于土壤后第7、14、28、56、84天取秸秆样品,测定秸秆剩余量、养分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计算秸秆腐解率.[结果]1)不论是否添加促腐菌剂,秸秆的腐解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添加假单胞菌处理秸秆腐解率以及C、N、P释放率在0~84天始终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6%、9.09%、11.66%和7.87%;添加青霉处理秸秆腐解率(第14天除外)和氮释放率在0~84天也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2%和7.46%;添加商品菌剂处理秸秆腐解率仅在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而添加芽孢杆菌处理秸秆腐解率始终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腐解时间是影响胞外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添加菌剂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秸秆腐解胞外酶活性.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变量,其次是β-纤维二糖苷酶和磷酸酶.添加假单胞菌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第14天除外)以及磷酸酶的酶活性在0~84天内显著高于对照,添加青霉、芽孢杆菌以及商品菌剂处理相关胞外酶活性表现并不稳定,添加青霉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仅在0~14天显著高于对照.3)添加菌剂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1.87%~9.92%,施假单胞菌处理增产最为显著.[结论]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关系最为密切.青霉仅在秸秆腐解的前14天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芽孢杆菌剂对胞外酶活性的提升效果不稳定,因此,其在田间条件下促进秸秆腐解、养分释放的效果也不稳定,最终没有增产效果.假单胞菌剂可在0~84天腐解周期内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第14天除外)活性,因而在田间条件下,假单胞菌剂可以有效促进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提高晚稻产量.

关键词: 秸秆促腐菌剂 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 养分释放 胞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茭白为食料大规模高效饲养二化螟的方法

植物保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关键词: 油稻稻轮作 秸秆还田 密植减氮 土壤肥力 产量 氮素库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藏区不同海拔条件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米质变化分析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西藏不同海拔水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特征,提高藏区水稻生产水平,分别在海拔1 480、1 600和2 020m以粳稻品种WT87和WJ313开展种植试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2个品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单株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减少显著,2个品种结实率在不同海拔上的升降趋势不同.外观品质上,海拔对粒型和糙米率的影响不大,精米率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升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因品种差异在不同海拔上变化趋势不一致;蒸煮品质上,胶稠度随着海拔的增加呈降低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崩解值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而消减值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米饭食味品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高.

关键词: 水稻 高海拔地区 籽粒产量 稻米品质 RVA谱特征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

西北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由于核基因组与细胞质基因组之间不协调互作导致的一种雄性器官异常而雌器官可以接受外来花粉正常结实的自然现象.在生产上,CMS是植物杂交制种的有力工具和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对CMS分子机制的解析是其有效利用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然而其机制研究却相对滞后.该文从线粒体嵌合基因(orfs)形成、特征及分类,基因转录后修饰(RNA编辑)的特点及与CMS的关系,基因翻译产物特征、分类及其与CMS的关系等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解析其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嵌合基因/开放阅读框 RNA编辑 能量赤字 毒性蛋白 程序性细胞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畜禽毛发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分析试验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测定畜禽毛发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1%十二烷基硫酸钠或5%吐温80清洗毛发,3 m L乙腈溶液和3 m L水混合提取,经涡旋、水浴震荡和超声,采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十八烷基硅烷(C18)基质分散净化,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负离子扫描,电喷雾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毛发中线性关系良好(R2> 0.99),在0.5,1.0,5.0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毛发中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砜、氟虫腈亚砜的回收率分别为89.1%~107.4%、77.0%~78.9%、73.6%~85.8%和70.9%~80.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8%,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和0.5μg/kg.该方法适合于畜禽毛发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关键词: 氟虫腈 代谢物 毛发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树来源多酚和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与抗氧化功能、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杨树来源多酚和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功能、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72头40日龄体质量相近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半).抗生素对照组饲喂含75 mg/kg的喹烯酮和10 mg/kg恩拉霉素的基础饲粮,多酚组饲喂含0.05%杨树多酚的基础饲粮,低聚木糖组饲喂含0.01%杨树来源低聚木糖的基础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试验表明:1)多酚组末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与抗生素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低聚木糖组平均日采食量与抗生素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末体质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抗生素对照组、料肉比显著高于抗生素对照组(P<0.05);2)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多酚组血清IgG和IgA含量分别提高了1.4%(P>0.05)和14.2%(P<0.05),低聚木糖组血清IgG和IgA含量分别提高了8.4%(P<0.05)和11.3%(P>0.05);3)除多酚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抗生素对照组外,多酚组和低聚木糖组其他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性能各项指标与抗生素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05%杨树多酚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作用效果与抗生素效果相当,而添加0.01%低聚木糖效果比抗生素效果略低,但两者在提高断奶仔猪免疫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杨树多酚 低聚木糖 生长性能 血液指标 断奶仔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