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
2002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春大豆翻秋的行、株距为20cm×6.7cm,秋大豆20cm×7.4cm)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春大豆的产量,较常规种植(CK)增产22.2%~80.26%;也可以显著地提高秋大豆的产量,较CK增产9.20%~20.5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缩小,大豆株高增加,结荚部位提高,分枝数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荚、粒数增加。
关键词:
大豆
窄行密植
品种
产量
经济性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观察了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5代自然种群各虫态存活率、性比、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应用控制指数分析法分析天敌等因子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第4代和第5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卵孵化率分别为88.34%和89.33%,蛹存活率分别为57.74%和61.48%,幼虫期存活率分别为0.78%和0.63%,成虫性比接近1: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1723粒和1477粒,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145和2.31。在各类作用因子中“蜘蛛”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控制指数分别高达12.83和9.06,其次是“疾病及自然死亡”等因子。
关键词:
斜纹夜蛾
自然种群
生命参数
控制指数
《植物保护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药效测定的基础上 ,经田间药效试验明确 ,防治斜纹夜蛾 3龄前幼虫效果较好 ,药后 7d防效 2 5 %功夫乳油和 2 5 %天王星乳油 30 0 0倍液分别为 92 39%和 89 4 3% ;2 0 %甲氰菊酯乳油 2 0 0 0倍液为 93 32 % ;4 0 %毒死蜱乳油 10 0 0~ 2 0 0 0倍液为 97 4 5 %~ 83 6 8% ;80 %敌敌畏乳油和 2 0 %三唑磷乳油 10 0 0倍液分别为 92 2 5 %和88 2 4 %。
关键词:
杀虫剂
斜纹夜蛾
防治效果
《江西农业学报
》
2002
摘要:采用Iwao和Lioyd提出的聚集强度分析方法 ,研究了斜纹夜蛾 2~ 3龄幼虫在甘蓝田间的空间分布型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 2~ 3龄幼虫在甘蓝田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 ,且具密度依赖性。根据其在田间的分布参数 ,制定了序贯抽样公式、抽样表和抽样图
关键词:
斜纹夜蛾
甘蓝
空间分布型
序贯抽样
《养禽与禽病防治
》
2001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0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应用15N示踪方法 ,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N的吸收利用和去向。证明在等N ,P ,K条件下 ,沼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 ,其增产效果比单施化肥显著 ;绿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产量基本持平。各处理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都低于肥料N ,约占 3 7.4 4%~ 4 3 .66% ,但单施化肥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各处理都大于生殖器官 ,而累积的肥料N正好相反 ,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较高 ,而后期对肥料N的依赖性较高 ,为棉花生产重施花铃肥提供了依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 2 .5~ 3倍 ,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 1 .4~ 1 .6倍 ,其生态效益差异十分显著。
关键词:
15N
生态系统
氮素流向
《江西农业学报
》
2001
摘要:应用新工艺加工盐水花生 ,研究了辅料成份对调味液发泡性状的影响以及不同消泡剂消除泡沫的效果 ,初步探讨了花生成品产生异味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辅料中甘草、大蒜是产生泡沫的主要因素 ;在真空度为 0 .0 8MPa下 ,在调味液中加入 0 .1 3g/L的“杀泡王中王”能够很好地消除发泡现象 ;烘烤温度、辅料中甘草的质量对花生成品的异味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花生加工
调味液
发泡
消泡
异味
《江西农业学报
》
2001
摘要:根据伴性遗传基因的遗传原理和羽速基因的遗传特点 ,采用现代家禽育种方法对崇仁麻鸡进行了快羽和慢羽纯系的选育 ,快、慢羽纯系配套后代的自别雌雄准确率达 98.0 2 % ;进行了羽速基因对崇仁麻鸡的产蛋性能、蛋品质、早期生长速度、公鸡精液质量、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等生产性能的影响测定
关键词:
崇仁麻鸡
羽速基因
自别雌雄
纯系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