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村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与转移潜力分析——基于江西省及其11地级市的数据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CSSCI
摘要:从收入和要素替代视角构建了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模型,基于江西省及其11地级市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在测算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上限和下限的理论阈值的基础上,按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城镇职工收入三个标准测算了区域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进而,与农业耕地实际承载劳动力数量进行对比,检验分析农业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与转移潜力。结果表明:当前江西省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机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耕地实际承载的劳动力数量远高于耕地劳动力承载量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意味着耕地农业劳动力存在大量富余。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户籍制度完善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耕地劳动力具有较大的转移潜力。
江西省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江西境内农业科技人员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收集整理的与收入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资低,科技人员对收入满意度不高。分析了收入低的原因:主要与农业科研单位公益性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效益大,科研人员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收入的建议。
江西省蔬菜适度规模经营分析与展望
《农业展望 》 2018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作为传统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农户,在农业发展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障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在城郊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区,通过"各自种植+统一收购"的经营模式,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该模式下农户蔬菜种植面积大小不等,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发挥农户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加快其从"商品菜农"向"现代菜农"转变,选取江西省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方法(DEA)分别测算了蔬菜种植规模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通过测算得出,适宜小规模农户的最佳蔬菜种植规模为0.4~0.6 hm~2,适宜中等规模农户的最佳蔬菜种植规模为2.667~5.333 hm~2,适宜大规模农户的最佳蔬菜种植规模为6.667 hm~2以上。基于研究结论,从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及精细化和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等方面对未来江西省蔬菜适度规模经营予以了展望。
关键词: 江西省 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区 农户 适度规模经营 DEA方法 展望
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稻产业 水稻生产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江西省
江西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遵循的4项技术原则,进而对江西省循环农业的四大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今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出了9条建议:1加强循环农业重要性、必要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循环农业;2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3充分利用江西省丰富的光、温、水、土资源,挖掘种植潜力,调整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4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5大力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或通过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加工有机肥再还田,实现农田有机质良性循环;6进一步完善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牧良性结合、种养殖业双赢;7大力扶持牧草种植,促进草食畜禽产业发展;8以循环理念带动生态旅游、庭院经济发展;9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