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十四五”时期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路径与对策——以江西为例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有效提升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梳理“十三五”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发现江西省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建后管护资金基本缺失,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与建后管护相对滞后等问题。基于此,在总结并借鉴重庆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江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对策建议:一是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列为“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工程;二是将县级层面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职能合并,制定出台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三是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四是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五是坚持试点先行,先聚力建设若干个省、县共建样板工程,同步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逐步推广。


草地贪夜蛾在江西省南昌市的越冬与低温驯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越冬范围与潜在扩散区,通过调查野外越冬种群及模拟越冬试验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江西省南昌市越冬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越冬虫态,并通过低温驯化探究草地贪夜蛾对低温的适应性进化能力.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南昌市,进入冬季后草地贪夜蛾蛹和3龄幼虫的存活时间较长,可能为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虫态;3龄幼虫可从12月初存活至第2年1月底至2月初,但无法越过完整冬天;前期的低温驯化会显著提高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和6龄幼虫在极端低温(-8 ℃处理2h)下的存活率,并显著缩短其在经历0℃处理12h后的冷昏迷恢复时间,证明其具有低温驯化能力及扩散至较冷地区越冬的潜力,江西省南昌市及相近等温带可能会成为草地贪夜蛾的冬繁区.


江西省羊肚菌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食用菌 》 2022
摘要:梳理了国内羊肚菌产业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江西省羊肚菌产业规模、栽培模式、栽培成本效益等现状.江西羊肚菌产业发展具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政府支持正在加大、促进耕地非粮化整治背景下农民增收等诸多潜力.同时,也存在菌种来源混乱且品质良莠不齐、科研比较滞后且基础研究薄弱、经营规模较小且缺乏风险意识、产品结构单一且市场开发不够健全等问题.为促进江西羊肚菌产业发展,需要在强化菌种监管、加大政府支持,加强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适度规模经营、防范栽培风险,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经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精准施策.


江西省农田地膜残留状况研究-基于典型地块样方调查数据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在江西省22个县(市、区)设置66个监测点,对主要农作物种植制度下农田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绝大多数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15 kg/hm2,且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农田地膜残留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江西省蔬菜、瓜果、水果、烟叶、油料以及菇类监测点的平均农膜残留量分别为15.47、10.47、11.70、13.02、13.02、5.58 kg/hm2,但在不同作物类型田间农膜残留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六大作物类型中,烟叶和蔬菜田间地膜的年残留率居前2位,分别达3.57%和3.37%;65.2%监测点的地膜年残留量在1.5 kg/(hm2·a)以下,50.0%监测点的地膜年残留率低于1.0%.总之,江西省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程度总体可控,覆膜年限、种植制度、农户回收农膜的积极性均对农膜的残留量有影响.


江西省秀珍菇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江西农业 》 2021
摘要:通过对秀珍菇产业的调研,首先阐述了全国和江西省秀珍菇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全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持续上升,秀珍菇产量和产值近年来不断下降;江西省秀珍菇产业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产量、产值稳步提升;江西省秀珍菇产量和产值总体偏低.其次,进行省域对比:近年来,江西省秀珍菇产量和产值同福建、山东及浙江3省差距不断缩小;江西省秀珍菇产量和产值总体偏低,与福建、山东及浙江相比,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针对秀珍菇产量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等短板问题,提出未来江西省秀珍菇产业发展需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化等角度着手思考.


江西省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影响因子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近年来,根肿病在江西省呈现快速蔓延和加重发生的态势,危害蔬菜产业发展安全。研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影响因子,掌握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性根肿病治理对策。【方法】采用威廉士鉴别系统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研究病菌致病性分化对根肿病的影响。设置根肿病田间病圃,分期播种小白菜,分析气象因素对根肿病的影响。设计作物轮作试验并结合田间调查,探明轮作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通过田间与人工接种试验,研究混播对病情的影响。【结果】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鉴定出1号、3号、4号、5号、8号、9号、12号、16号共8个生理小种,以9号为优势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9号小种对甘蓝、油菜不致病,对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薹等致病;4号小种对多数十字花科作物致病,但对萝卜致病力较弱。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适宜根肿病发生的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但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与水稻、西瓜、玉米等进行短期轮作来调控根肿病毫无效果,多年甚至数十年水稻田改种小白菜依然能发生根肿病。病原菌为9号小种时,小白菜病情单播重于与油菜混播,油菜单播与混播均未发病;病原菌为4号小种时,小白菜、油菜单播与混播,各自根肿病均较重发生,病情未因播种方式改变而变化。【结论】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轮作对根肿病的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在特定条件下抗性不同的十字花科属种间作物混播似存在化感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