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芦笋两性株调查与初步利用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7
摘要:以第3届国际芦笋品种区域试验中国区内36个芦笋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中的两性株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描述了芦笋两性株的花、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并提出了两性株实用的调查方法;分析比较了芦笋两性株发生率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调查明确了芦笋两性植株共37株,收集其自交或异交后代种子,构建了157株芦笋两性株S1群体,可望从中筛选超雄株进行芦笋全雄品种选育;并以Backlim的112株两性株S1群体作为试验样本,对芦笋性别决定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其雌、雄比例符合1对等位基因差异所表现的3∶1的分离比例;通过Backlim中的两性株连续自交2代,获得了该品种的S2后代,可用来构建芦笋"纯系"。


去壁低渗法制备芦笋染色体标本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6
摘要:应用去壁低渗法进行了芦笋染色体标本制备的研究,其结果是:芦笋种子根尖用2mmol/L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2h,2.0%纤维素酶+1.0%果胶酶37℃酶解45m in,酶解前后各固定1次,能得到效果较好的芦笋染色体标本图;芦笋品种“Atla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


芦笋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条件优化的初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效率较高的芦笋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机制,实验以TH IELIM F1为试材,利用正交实验设计L16(45)探讨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NAA、6-BA、2,4-D、蔗糖、谷氨酰胺等五种因素对芦笋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影响。结果表明:NAA是影响芦笋花药培养中诱导胚状体的主要因素,其次是6-BA、蔗糖,而2,4-D、谷氨酰胺的影响较弱。芦笋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最优组合是0.01 mg/L NAA、2.0 mg/L 6-BA、1.0 mg/L 2,4-D、50 g/L蔗糖、0 mg/L谷氨酰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