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742条记录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

环境化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选用安徽某生物质发电厂燃烧炉底渣,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时间以及电厂灰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 H对生物质灰吸附Cu2+的影响,以确定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u2+初始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内,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电厂底渣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其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0 mg·g~(-1),非常接近实际饱和吸附量19.45 mg·g~(-1).溶液初始p H值在2—6范围时,Cu2+的去除率随p 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p H在6附近时去除率最佳,接近100%.溶液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1),体积为50 m L时,随生物质电厂底渣投加量增加,其对Cu2+的去除率上升,但去除效率下降,0.2 g左右可能是达到最佳去除效率和去除率的用量.溶液中Cu2+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用量越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短,但90 min左右时各个用量的去除率均趋于稳定.

关键词: 生物质底渣 Cu2+ pH 投加量 吸附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预测双氰胺配施后的芝麻产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合适的生育期利用芝麻冠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芝麻产量,调查相同氮肥条件下不同双氰胺(DCD)施用量对关键生育期(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冠层NDVI影响和产量变化,探讨不同生育期冠层NDVI与相同氮肥下DCD施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NDVI预测产量的模型。结果表明:芝麻各生育期NDVI均表现出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的趋势,苗期和盛花期以D3(占氮肥3%的DCD)、D5(占氮肥5%的DCD)和D7(占氮肥7%的DCD)较高,比D0(不添加DCD)增加6.2%~24.8%;终花期则以D5、D7和D10(占氮肥10%的DCD)较高,比D0增加了47.2%~103.1%。在添加DCD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芝麻冠层NDVI值与产量的拟合方程不一。结合方差分析发现,盛花期和终花期的冠层NDVI值与芝麻产量间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数方程y=ln(0.258 7+6.968 7x)和y=ln(0.894 1+3.998 8x)可以用来预测芝麻产量。验证试验发现,根据终花期冠层NDVI计算出的产量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更小(RMSE<10%,RRMSE<25%)。因此,采用终花期冠层NDVI建立的模型对芝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普适性。

关键词: 芝麻 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 产量预测 双氰胺(D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化肥配施对红壤旱地土壤养分和花生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沼液化肥配施定位实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沼液替代化肥的不同比例(沼液全氮分别占总N 0%、15%、30%、45%、100%)对红壤旱地土壤养分库和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施用2年后,花生平均产量显著增加,较无肥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产33.15%~48.29%和10.24%~22.77%,其中30%处理达到最高(3 332 kg 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产4.0%~48.3%。同时土壤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及碳库管理指数(CMI)也发生了显著变化,30%处理较其他处理表现为显著增加。可见沼液化肥均衡配施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有机质质量。同时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30%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NH_4~+-N、NO_3~--N、NO_2~--N、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花生产量与土壤各养分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最高的是有效磷(0.956**),表明有效磷是当前红壤旱地花生持续高产的首要限制因子。作物产量与LOM显著正相关(0.826*),而与OM无显著相关性。同时,LOM与OM(0.920**)、全氮(0.894*)、全磷(0.867*)、有效磷(0.872*)和速效钾(0.821*)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OM除与LOM达到显著相关外,仅与全氮(0.922**)和有效磷(0.862*)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LOM较OM更能客观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应成为土壤施肥的良好评价指标。本实验条件下,红壤旱地花生产区沼液化肥均衡配施(30%)既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又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应成为红壤旱地地区花生增产和地力培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红壤旱地 沼液 土壤养分 花生产量 活性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与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沼液还田定位实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_2O_5-K_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15%沼液氮+85%化学氮(BS15)、30%沼液氮+70%化学氮(BS30)、45%沼液氮+55%化学氮(BS45)和100%沼液氮(BS100),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0—20cm花生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阐明微生物群落代谢与沼液还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BS45、BS3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而BS15、BS10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与CK和NPK处理则无显著差异;②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③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为4组:BS45、BS3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NPK、CK、BS10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次之;BS15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最低,其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均为最低。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和多样性的顺序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可见,沼液还田显著影响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沼液不能完全替代化肥,当沼液全氮还田比例在30%—45%时,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适于在我国旱地红壤地区推广。

关键词: 沼液 旱地红壤 Biolog-ECO 微生物代谢特征 群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铝毒害及其耐铝机制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柑橘是生长在酸性或强酸性土壤中的亚热带果树,容易受到铝毒害的危害,使其果实品质和产量下降。近十年来,国内外在柑橘铝毒害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首次概述柑橘铝毒害症状、铝毒害对柑橘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的影响、柑橘品种间耐铝差异、柑橘耐铝机制、耐铝响应基因鉴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柑橘 铝毒害 耐铝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植物篱和秸秆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香根草篱+稻草覆盖(HM)水保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CK)相比,草篱、稻草覆盖、草篱+稻草覆盖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0.07—2.42 g/kg。草篱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在篱内效果显著,随着与草篱距离增大影响减弱。草篱和稻草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同,草篱主要增加>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稻草覆盖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综合来看,草篱和稻草覆盖相结合对改善坡面土壤结构作用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粒径>2mm的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59);随着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0.25—0.053 mm和<0.053 mm微小团聚体碳含量相关性逐渐增大。

关键词: 稻草覆盖 香根草篱 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结合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施有机肥对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效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低产水稻土产量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2季施用有机肥后,潜育化水稻土产量显著提高,以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产量最高。添加有机肥降低了潜育化水稻土耕层土壤p H值。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有机质提高明显,比NPK处理提高了15.22%;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全氮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4.19%;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提高最多,比NPK处理提高了4.92%;相比于NPK处理,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比两季均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3.2%。因此,潜育化水稻土适当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水稻产量,可以作为培肥改良潜育化水稻土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有机肥 产量 土壤养分 培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种质疫病抗性鉴定及SRAP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辣椒种质资源,应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和SRAP技术,对204份辣椒种质进行疫病抗性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高抗和抗性材料各8份、中抗材料16份,感病材料172份;抗病材料占供试种质数的比例为15.69%,且主要来自我国南方地区。SRAP分析结果表明,20条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85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29.25条,多态性位点比例82.91%。204份材料两两不同种质间Jaccard相似系数0.413~0.996,平均为0.788。通过UPGMA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700为阀值,将204份种质分为7类,有25份抗病材料分布在第Ⅴ类和第Ⅵ类,占全部抗病材料的78.10%。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抗性 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黑炭和氮肥耦合提升红壤地力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西省典型红壤旱地为对象,采用生物黑炭(用量0、6、12、24、48 t/hm2)与氮肥(用量90、120、150 kg/hm2)配施的方法来研究其对典型旱地红壤基础地力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旱地红壤的容重不同程度降低,0~15 cm土层以C5N3处理降幅最高,达14.90%,与对照相比降幅增加11.01百分点,且随着生物黑炭用量的增加,容重大致上逐渐减小;总孔隙度不同程度提高,0~15 cm土层C5N3处理的总孔隙度比处理前提高了9.32百分点,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土壤养分有机碳、总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1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以C4N2处理提高最多,与对照相比变化量提高了50.06百分点,总氮含量以C4N3处理最好,全氮含量相对变化量比对照提高了40.38百分点;油菜产量与对照相比提高2.90%~49.26%,其中C4N3处理产量最高,比CK高680.94 kg/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

关键词: 生物黑炭 氮肥 耦合 红壤旱地 物理结构 土壤养分 油菜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化肥配施对旱地红壤花生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明确最佳沼液化肥配施比例下旱地红壤花生产量、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变化规律及其对氮、磷养分吸收的规律,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相同N-P2O5-K2O(120-90-135 kg·hm-2)施用量条件下,不同沼液还田量(以总氮计)对花生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氮、磷养分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还田处理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分别显著增加44.50%~55.70%和10.80%~19.40%,当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产量最高,为3 588 kg·hm-2。相关分析发现沼液还田量(以总氮计,x)与花生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1.136 5x2+59.112x+2 988.3(R2=0.98,P<0.01)。当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生物量积累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7.29%~56.69%、11.24%~100.44%和9.33%~62.17%;氮积累量分别增加16.58%~77.53%、4.99%~113.74%和1.81%~58.58%;磷积累量分别增加4.99%~113.74%、3.06%~127.18%和12.56%~62.17%。同时,该处理收获期籽粒中全氮、全磷积累量占总生物量总氮、总磷积累量的比例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27%~23.89%和2.72%~19.34%。可见,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一方面提高了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植株对土壤中速效氮、磷的吸收,另一方面促进了收获期植株所吸收氮、磷向籽粒中的转移。因此,30%的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显著提高了花生产量、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和植株对土壤中氮、磷的吸收利用,适宜在旱地红壤花生产区推广。

关键词: 沼液 化肥 产量 生物量 氮、磷吸收积累 肥料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