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粉葛生物量及其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余地区镉污染稻田治理方法,筛选稻田替代种植经济作物,以赣葛 1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 2 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分析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镉含量、粉葛葛根产量、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增加了粉葛块根产量(13.96%)和地上部生物量(7.02%).垄作栽培增加了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 7.34%、11.48%、0.97%、16.67%和 8.00%.垄作栽培还提高了粉葛块根、葛渣、葛头和叶片中镉含量,分别增加了 67.74%、52.24%、20.51%和 5.43%,但减轻了葛粉、主藤和侧枝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 20.00%、10.13%和 3.54%.粉葛不同部位中镉含量表现为:侧枝>主藤>葛头>叶片>块根.综上,起垄栽培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粉葛产量和生物量,但有增加土壤和粉葛中镉含量的风险.


宁都黄鸡新品系剩余采食量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以宁都黄鸡培育的新品系(A系和E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42~56日龄和84~98日龄2个生长阶段,测定其剩余采食量、日平均采食量、体增重等指标并分析了其遗传参数.结果显示,2个品系的剩余采食量、代谢体重、平均日增重等指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差异;2个品系的剩余采食量均表现为中度遗传力,并且与饲料转化率和日平均采食量呈正遗传相关(ra>0.30),而与代谢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负遗传相关.剩余采食量对于宁都黄鸡新品系屠体性状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选择剩余采食量将有利于屠体性状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剩余采食量和生长性状相互独立,将剩余采食量作为选择性状,在不影响生长性状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提高宁都黄鸡2个品系的饲料转化效率,同时可以用于间接选择屠体性状,对宁都黄鸡的平衡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对锐尖山香圆生长生理、药效成分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对锐尖山香圆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锐尖山香圆微生物肥料选择及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锐尖山香圆提质增效的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锐尖山香圆为试验材料,设叶面喷施(T1,1∶30;T2,1∶50;T3,1∶100)、灌根(T4,1∶100;T5,1∶200;T6,1∶300)、叶面喷施+灌根(T7,T1+T4;T8,T2+T5;T9,T3+T6)9个施肥处理,以同步等量施清水为对照(CK),比较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不同处理对锐尖山香圆生长生理指标、药效成分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可明显促进锐尖山香圆生长,除T9处理降低株高外,其余处理均可增加株高和单叶厚度,扩大单叶面积,提高折干率与药材干重;其中,T8处理显著增加株高19.5%(P<0.05,下同);T1处理显著增加干重73.4%、折干率31.7%、单叶厚度27.1%和单叶面积47.3%。从生理指标来看,T5处理可降低叶片各项生理指标,T7~T9处理也降低了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而T2处理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最优,较CK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35.5%、可溶性蛋白含量60.0%、脯氨酸含量94.6%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82.7%,其次为T1和T4处理。从药效成分来看,T3处理的女贞苷含量和T1处理的野漆树苷含量最高,分别较CK增加59.4%和83.3%,其次为T5和T6处理。从土壤质量来看,除T3和T6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尤其是T2处理较CK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76.1%、脲酶活性12.3%、蔗糖酶活性483.3%、酸性磷酸酶活性18.7%,其次为T1和T5处理。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生长生理、药效成分和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处理的综合排序为T1处理>T2处理>T4处理>T7处理>T6处理>T9处理>T5处理>T8处理>T3处理>CK。【结论】综合考虑锐尖山香圆形态指标、生理性状、产量及药效成分等,叶面喷施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的效果优于灌根,且叶面喷施浓度以低浓度(1∶30~1∶50)为宜,可有效促进锐尖山香圆生长、提高产量,同时增强抗性并提高药效。
关键词: 锐尖山香圆 微生物肥料 生长生理 产量 药效成分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酶


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宁都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生长阶段宁都黄鸡的饲粮代谢能(ME)需要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选用1、29、57日龄体重相近的宁都黄鸡各600、480和360只,各日龄阶段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3个阶段每个重复分别为25、20和15只鸡。饲粮代谢能水平设低、较低、中和高4个梯度:1~28日龄分别为11.50、11.95、12.40和12.85 MJ/kg, 29~56日龄分别为11.68、12.14、12.60和13.06 MJ/kg, 57~105日龄分别为11.60、12.20、12.80和13.40 MJ/kg,测定不同代谢能水平对各阶段宁都黄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1)1~28日龄,高代谢能组宁都黄鸡料重比(F/G)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29~56日龄,中和高代谢能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F/G显著低于低和较低代谢能组(P<0.05),较低代谢能组的F/G显著低于低代谢能组(P<0.05);中和高代谢能组宁都黄鸡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低代谢能组(P<0.05),中代谢能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低和较低代谢能组(P<0.05)。(3)57~105日龄,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增加,宁都黄鸡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呈增加趋势(0.05
关键词: 宁都黄鸡 代谢能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粉葛对农田土壤镉的富集特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经济价值高的富集植物是重金属生物修复新的突破口.为研究粉葛对农田土壤镉(Cd)的富集特征,采用大田试验探讨3种污染程度下粉葛不同部位葛根(葛粉和葛渣)、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中Cd浓度.结果表明:粉葛不同部位中Cd浓度表现为侧枝(8.96 mg/kg)>主藤(6.85 mg/kg)>叶片(5.22 mg/kg)>葛头(2.80 mg/kg)>葛渣(1.36 mg/kg)>葛根(1.21 mg/kg)>葛粉(0.16 mg/kg),且随土壤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表现为中、高污染显著高于低污染(P<0.05).除葛根外,粉葛其他部位对土壤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1.09~8.65),转运系数为2.59~8.98.粉葛各部位中Cd的分配率表现为侧枝(35.64%~43.81%)>主藤(21.55%~25.49%)>叶片(15.40%~23.63%)>葛根(7.03%~9.94%)>葛头(5.99%~9.57%).粉葛各部位生物量表现为葛根>侧枝>叶片>主藤>葛头,粉葛对Cd移除量随土壤污染程度递增,具体为高污染(45.39 g/hm2)>中污染(39.96 g/hm2)>低污染(16.56 g/hm2).总体上,粉葛各部位中Cd浓度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态Cd、总C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均呈负相关.在Cd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中,粉葛(用作葛粉)对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具有应用价值.


不同松花菜品种生长情况及营养品质分析
《中国瓜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江西省松花菜产业的发展,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及合适的播种期,引进了多个松花菜品种,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播期及品质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之间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花球外观性状,没有区别,而产量则存在差异,第1批产量高于第2批;同播期间,生育期及产量存在差异,而植物学特性、花球外观性状差异不大;营养品质而言,第1批播种的松花菜品种含水量、维生素C含量、粗纤维含量高于第2批,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则相反。综上所述,'浙农松花50天'可以作为早熟品种,'华松65天''绿松65天''津松75'可以作为中熟品种,'华松100天'可以作为晚熟品种,在江西省内推广应用,从产量上说,适合早播。


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山西、河北8个芝麻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丸粒化处理的芝麻出苗率、成苗率及苗期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9%~16.9%,5.9%~9.5%,3.1%~9.1%,4.4%~10.1%,5.2%~8.5%,10.7%~24.9%,7.9%~11.4%,10.0%~18.9%;对丸粒化与芝麻苗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丸粒化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山西、河北8个芝麻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丸粒化处理的芝麻出苗率、成苗率及苗期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9%~16.9%,5.9%~9.5%,3.1%~9.1%,4.4%~10.1%,5.2%~8.5%,10.7%~24.9%,7.9%~11.4%,10.0%~18.9%;对丸粒化与芝麻苗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丸粒化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