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拮抗细菌菌株B5423和Pf7-14对稻瘟病的防效及其在稻株上的种群动态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首先测定了离体条件下6个拮抗细菌菌株对水稻稻瘟病菌、纹枯病菌、恶苗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然后,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上述6个菌株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并以菌株B5423和Pf7-14为代表,测定了这两个菌株在稻株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上述6个菌株对水稻主要病原菌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菌株B5423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最好,施用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56.23%和49.25%,显著地高于其他5个菌株;在相同的浓度下,Pf7-14(对抗生素萘啶酮酸具有天然的抗性)在稻株上的定殖能力比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强。
拮抗细菌菌株Bacillus spp.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抑制
《植物保护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6个Bacillus spp.和1个Pseudomonas sp.P-13(G-对照菌株)在PPM培养基上的相互作用。在总共42个组合中,有27个组合是可亲和性的。在以B5423为单剂之一的5个组合中,亲和性的组合有4个。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在水稻分蘖盛期喷以B5423-R(B5423的标记菌株,是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为单剂之一的4个亲和性组合的菌悬浮液,以检测该组合中B5423-R在水稻茎基部的种群数量。结果发现,与单剂B5423-R相比,在应用1~7天内,组合B5423-R+B45中,B5423-R的群体数量显著性降低;组合B5423-R+B95、B5423-R+B77中,B5423-R的群体数量与单剂无显著差异;组合B5423-R+B4313中,B5423-R的群体数量在应用1~4天内与单剂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应用第7天显著地高于单剂。离体叶片纹枯病病斑面积的抑制试验表明,与各自的单剂相比,组合B95+B5423及B95+B77显著地抑制了纹枯病病斑面积;而组合B45+B80、B45+B5423和B45+B95纹枯病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单剂;其余10个组合与各自的单剂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Bacillus*spp. 亲和性 相互作用 水稻纹枯病
南丰蜜桔疮痂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1
摘要:经 1 997~ 1 999年的研究 ,提出了以下南丰蜜桔疮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春季进行 4次药剂防治 ,即在春芽露顶 1~ 2mm和其后 1 0~ 2 0d分别施用 1∶0 .8∶1 0 0的波尔多液 1次 ,在谢花末期 (谢花 90 %时 )施用 77%可杀得 1次 ,在小果期 (第 1次生理落果前后 )施用 70 %代森锰锌或 5 0 %多菌灵 1次。秋季对重病桔园用多菌灵防治 1次。冬季进行农业防治 ,包括清除、烧毁病枝落叶、施用石硫合剂。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999年对南丰蜜桔疮痂病的防治效果达 75 .75 %~ 81 .0 7%。
从稻种上筛选拮抗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0
摘要:从 1 3个水稻品种上获得 2 83个细菌分离物 ,其中 2 9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产生了拮抗作用 ,占总菌株数的 1 0 .2 5 % ,8个菌株对水稻紫鞘病产生了拮抗作用 ,占总菌株数的 2 .83 % ,而没有菌株对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ummoniliforme)产生拮抗作用 ;经离体平板拮抗作用的测定、离体纹枯病病斑面积的抑制和植物生长促进试验 ,筛选出两个有潜在价值的菌株 ,这两个菌株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 (Bacillussp.)。
水稻主要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00
摘要:从稻种、稻叶、稻田土壤、稻田菌核和菜地土壤共 1 0 5份样品中共分离细菌菌株 2 6 72株 ,经拮抗性能测定 ,对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 ummoniliforme)、水稻稻瘟病菌 (Maganporthegrisea)、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icol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有 5 0 0、6 7、45、1 1和 9个。根据N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将 6 7株稻恶苗病拮抗细菌初步分为 7个类群 ,每一类群中选拮抗性能最强的一个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有 4支菌株为Bacillussubtilis,另 3支菌株分别为B .pumillus、B .polymyxa和Pseudomonassp
一种求解病虫害防治指标的新模型
《江西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根据经济阈值定义的模式“挽回收益= 防治成本”及公式“挽回减产率= 对照减产率- 防治区减产率”,提出了一种求解病虫害防治指标的新模型。若病虫害为害量(x)与作物产量损失率[f(x)]关系用线性模式f(x)=ax+ b 表示,则新的防治指标(x)求解模型为x=( C·FN·E·P)×1a ,而传统的防治指标(x′) 求解模型为x′= ( C·FN·E·P- b) ×1a 。从推导过程和计算结果对两种求解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的防治指标求解模型更具合理性。
用灰色自回归模型预测稻瘟病
《江西农业学报 》 1998
摘要:灰色自回归模型(GAR)是将灰色系统模型(GM)与自回归模型(AR)结合起来的一类预测模型,它弥补了GM与AR的不足。本文叙述了该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江西省临川县1962~1987年稻瘟病年发病程度的GAR模型,检验合格后,对该县的稻瘟病发生程度进行了多年预测(1988~1992)。运用模糊集合隶属函数对这几年的预测准确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预测较为准确。文末还就GAR模型用于稻瘟病预测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灰色自回归模型(GRA);预测;稻瘟病
井冈霉素防治杂交早稻纹枯病的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以早杂组合协优49为供试材料,应用井冈霉素药剂防治,明确了杂交早稻纹枯病一次防治以始穗期为最佳,在常年病害流行年份,不必进行二次防治(而江西省常规早稻一次防治以孕穗初期为最佳,常年需进行二次防治)。文末就杂交早稻与常规早稻纹枯病防治适期从病害流行特点和产量损失生理方面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指出,从农业生产实际考虑,可把早杂纹枯病的防治适期定为孕穗末期至始穗期。
关键词: 杂交早稻;纹枯病;药剂防治
纹枯病对水稻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本文探讨了水稻纹枯病对水稻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组合)感病度与单株实粒数、千粒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空壳率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显著水平则早、晚稻有所不同。根据通径分析,感病度对各品种(组合)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很低,而通过空壳率对单株产量的间接影响最高,通过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间接影响次之。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经济性状;感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