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湘民(精确检索)
104条记录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为材料,在水稻苗期接种,测定来自江西省水稻产区19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含有29个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但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a(2),其中60.00%菌株表现出强致病性。病菌群体对抗瘟基因Pi-zt,Pi-1(1),Pi-z5和Pi-k表现出较低的毒力频率,表明这些抗瘟基因在江西省可作抗源单独或聚会使用。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分别出现了24,27,29个无毒基因,其中有24个无毒基因在各年份均有分布,Avr-a(1),Avr-a(2),Avr-i,Avr-ks(1),Avr-ks(2),Avr-ta,Avr-b,Avr-t,Avr-sh(2),Avr-km,Avr-ta(C),Avr-ta2,Avr-kp(C),Avr-b(C),Avr-3(1)和Avr-5(t)等16个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均低于30%,提示在江西省内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抗稻瘟病育种中应慎用。江西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无毒基因组合数目为0~18个,数字相对较小。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毒力频率 无毒基因 江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水稻穗瘟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植物保护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败型不育系“赣香A”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0 CSCD

摘要:赣香A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已经在省内外配组应用。为了弄清赣香A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利用江西和福建省稻瘟病重发区进行自然鉴定,并用江西省26个市、县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的生理小种:ZA(24个)、ZB(70个)、ZC(18个)、ZD(3个)、ZE(2个)和ZG(5个)群,计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和浙江省稻瘟病优势及致病性较强的10个混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赣香A在江西井冈山稻瘟病重发区叶瘟为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省将乐县稻瘟病发病区连续四年鉴定,表现苗瘟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区鉴定,苗瘟为0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发病率显著低于诱发品种,中抗稻瘟病;浙江省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苗瘟为0级,高抗叶瘟。通过用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别对赣香A接种鉴定,以广抗品种特特普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对照,赣香A对8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76.23%,对28个菌株表现出感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22.95%,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高感;对照广抗品种特特普对99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81.15%,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0.82%;赣香A对ZA、ZB、ZC、ZE群和ZD7、ZG1生理小种,抗性频率达到62.5%~100%,而特特普对ZA群生理小种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仅为4.17%,说明赣香A表现出广谱抗性。通过比较赣香A与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对122个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可知,赣香A的抗病性,比所测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中抗病结果最好的Pi-Zt(抗病率74.59%)要好。。

关键词: 水稻 赣香A 野败型不育系 稻瘟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31个水稻主产县(市)采集分离的195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40个生理小种。所测菌株中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为优势小种群。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ZB15、ZB5、ZA1,出现频率分别为14.36%、13.33%、6.67%、6.67%;3年中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小种类群以ZA和ZB为主,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频率分别为17.65%和11.76%;在稻瘟病中发偏轻的2007年和2008年,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均较为一致,2年中小种类群均以ZB为主,如2008年优势小种为ZB15和ZB13,频率分别为18.92%和10.81%;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穗瘟病标本中不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不同,并讨论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年度动态变化。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江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肟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田间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75%肟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 d)和之后10 d各施药1次(使用剂量为150~225 g/hm2)对稻曲病的防效达89.03%~90.24%,但当剂量为75 g/hm2时,防治效果显著降低。1次防治时,以破口前7 d用药防效较好。30%爱苗乳油和"FLINT"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也有较好的防效。

关键词: 稻曲病 75%肟菌酯·戊唑醇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细菌菌株B5423-R和Pf7-14在水稻叶片上的定殖及其对土著细菌群体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拮抗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B5423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 7-14能显著地抑制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通过播种、叶片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蘖盛期喷雾菌株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和Pf 7-14(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的细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监测了菌株B5423-R、Pf 7-14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叶和纹枯病叶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病斑叶片片段(病斑面积占70%~90%),在应用1~7 d后,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数量比在相同面积的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3~10倍,而菌株B5423-R的数量比在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12~50倍;土著细菌群体数量在病斑叶片上是健康叶片上的50~60倍。这些结果表明纹枯病病斑大大促进了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的生长,且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在营养和空间上是相互竞争的。

关键词: 拮抗细菌 定殖 水稻 叶片 病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15和ZB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13与ZB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抗瘟基因 致病率 毒力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配制剂中拮抗细菌菌株Pf7-14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Pseudom onas fluoresecens7-14(Pf7-14)显著地抑制了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在水稻(品种为IR72)健株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接种的病株上于分蘖盛期分别喷雾Pf7-14、混剂(Pf7-14+井冈霉素),菌株Pf-14对用于标记的抗生素萘啶酮酸(Nalid ixic ac id)具有天然的抗性,以上两处理中Pf7-14的浓度相同,约为2.2×108cfu/mL,应用稀释平板法,在喷雾后的不同时期,在含萘啶酮酸100μg/mL的培养基上回收Pf7-14。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健株还是在病株上,在两批试验中,混剂中Pf7-14的种群数量总是高于其在单剂的数量,在健株上,应用1~4 d,两者显著性相差1.69~2.96倍(P=0.05)。在病株上,第4~7 d,两者显著性相差1.74~3.7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防治,还是两次防治,与两个单剂相比,混剂(Pf7-14+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显著性提高。两次防治中,混剂的防治效果为83.46%,而单剂Pf7-14和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92%和73.72%。

关键词: 拮抗细菌 Pf7-14 种群动态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株上拮抗细菌的定殖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孽盛期喷雾拮抗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7-14(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和B5423-R(Bacillus subtilis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的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测定了菌株Pf7-14、B5423-R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株和纹枯病株上的种群数量,所获结果如下:①当相同的浓度(约2.0×108cfu/ml)的菌悬浮液喷雾到叶片时,菌株Pf7-14定殖的时间比菌株B5423-R长,且在相同的时间内,菌株Pf7-14的平均群体数量高于菌株B5423-R;②在健康的水稻茎部,菌株Pf7-14的两个高、低不同浓度处理的平均群体数量均表现出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相比,较低浓度(4.0×107cfu/ml)的B5423-R在茎部的平均群体数量随着时间的下降,而较高浓度(2.0×108cfu/ml)的B5423-R的平均群体数量在水稻乳熟至黄熟期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③当病斑面积占取样茎面积的比率为20%~35%时,在应用1和14d后菌株Pf7-14在健茎的平均群体数量分别是病茎的6倍多和2倍多,差异均达到显著性的水平(P=0.05),而菌株B5423-R在应用1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低大约1倍,但在7~14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高5~6倍,群体在病茎表现出相对的增长;④土著细菌群体在病斑茎部是健茎的6~7倍。这些结果表明两类拮抗细菌有着明显不同的定殖习性,在病斑上B5423比Pf7-14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是一类更好的生防制剂;同时表明引入的拮抗细菌同土著细菌群体在营养和空间上竞争激烈,且土著细菌群体更具有竞争优势。

关键词: 拮抗细菌 土著细菌 定殖 竞争 病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年江西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摘要: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江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的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5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6.70%。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89年邓敏军等报道的4群发展到5群28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B1转变为ZA1。所鉴定出的28个生理小种对3个籼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江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