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80条记录
6-BA对养分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揭示养分胁迫下6-BA维持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对养分胁迫下6-BA培养的水稻幼苗根系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从水稻幼苗根系中获得20个响应6-BA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14个蛋白质得到质谱鉴定,这14个蛋白质按其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7个参与呼吸代谢的蛋白质,4个参与生长发育的蛋白质,2个参与逆境胁迫的蛋白质以及1个未知功能的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胁迫下,6-BA诱导了根系中参与呼吸代谢及生长发育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上调,增强根系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系的生长。

关键词: 水稻幼苗 6-BA 养分胁迫 蛋白质组学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辣椒新品种‘赣丰15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赣丰15号’辣椒为一代杂种。生长势中等,株形紧凑,早熟。果实羊角形,味中辣,青熟果绿色,生物学成熟果鲜红色;果实纵径18.4 cm,横径1.9 cm,肉厚0.2 cm,平均单果质量21.6 g,维生素C含量1.46 mg·g-1,干物质含量12.2%。鲜椒产量30.0~52.0 t·hm-2。抗病,耐湿热,适于长江流域春季早熟栽培。

关键词: 辣椒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金属污染是水体沉积物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探索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可以为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鄱阳湖枯水期表层沉积物中As和7种重金属元素(Cd、Co、Cr、Cu、Ni、Pb和Zn)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基于重金属风险评价代码(Risk Assessment Code,RAC)方法评估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的As和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As、Co、Cr、Cu、Ni和Zn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61.60%~85.18%);Pb主要以残渣态(50.97%)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41.02%)为主要的赋存形态,其可提取态所占比例为49.03%,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Cd的赋存形态主要以弱酸提取态(41.60%)和铁锰氧化态(27.19%)为主,其可提取态所占比例高达77.49%,潜在生态风险较大。RAC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Cd的生态风险整体上位于高风险,需要加强对鄱阳湖Cd污染的关注。所有站点Cr的弱酸提取态所占比例均低于1%,表明鄱阳湖Cr污染的生态风险为无风险,As、Ni和Pb属于低风险,而Cu、Co和Zn位于低风险至中等风险。

关键词: 重金属 赋存形态 生态风险 鄱阳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结构蛋白的抗体制备及免疫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病毒粒子结构蛋白是由衣壳蛋白VP1(Capsid protein,CP)、塔状蛋白VP3(Turret protein,TP)和大突起蛋白VP5(Large protrusion protein,LPP)组成,这3个蛋白分别由病毒基因组片段S1、S4和S7编码.为了解质型多角体病毒结构蛋白的免疫定位情况,本研究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中提取病毒核酸,回收、纯化S1、S4和S7片段,经RT-PCR扩增得到对应片段的ORF全长或抗原区的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了表达,免疫家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pCPV基因组的S1、S4和S7片段分别编码其结构蛋白VP1、VP3和VP5,与推测的结果一致.免疫胶体金的方法也证明S1、S4和S7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病毒粒子衣壳的外表面.本研究首次通过免疫学方法确定了质型多角体病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上的定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蛋白功能和侵染机制研究提供了免疫学方面的基础,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有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结构蛋白 免疫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QTL分析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协青早B的回交自交系群体为遗传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群体的SNP分子标记基因型,对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在水稻第1,3,4,5,10,12号染色体上共发现14个粒形相关QTL,包括6个粒长QTL(q GL1、q GL3.1、q GL3.2、q GL4、q GL10.1、q GL10.2)、2个粒厚QTL(q GT5、q GT10)和6个粒重QTL(q KGW3、q KGM4、q KGW5、q KGW 10.1、q KGW10.2、q KGW12)。其中q GL3.1与q KGW3、q GT5与q KGW5、q GL4与q KGM4、q GL10.1与q KGW10.1以及q GL10.2、q GT10与q KGW10.2定位区间重叠,推测这些QTL具有一因多效特性。加性效应最大的粒长QTL即q GL3.1(q KGW3)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的粒形基因GS3的区域中,且q GL3.1与GS3都是控制粒长的主效QTL,推测q GL3.1就是GS3基因。而在q GL3.1区域附近还存在粒长QTL q GL3.2,该位点与已克隆的粒长QTL即GL3.1在位置上重叠,推测q GL3.2可能就是GL3.1/Os PPKL1基因。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粒形 QTL 简化基因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不同品种 夜间增温 产量

有机无机肥配合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和迁移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2P示踪、薄层层析和土柱淋洗研究了经过四季不施磷肥、施用纯无机磷肥以及有机无机磷肥3种处理对土壤磷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的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和最大吸附量显著低于化肥处理,磷累积解析量高于化肥处理,而32P在薄层板的迁移距离显著高于化肥及对照处理;淋洗试验中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土壤中的32P最先在淋洗液达到13.1mL时出现,而化肥及对照的32P则分别在淋洗液达19.0和19.8mL时出现;在淋洗液体积达到50mL时,对照、化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淋出的32P总量分别为总加入量的1.6%、8.4%和9.8%。有机无机肥配合可以减少土壤磷素的固定,增强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提高磷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合 32P 吸附特性 累积解析量 淋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关系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南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关系,监测了双季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并采用PCR-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生育期内的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9.28g·m-2和7.78g·m-2。早晚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群落结构复杂、数量多,其中水稻移栽20d左右土壤产甲烷菌数量最多,早、晚稻分别为1.14×107个·g-1干土和6.72×106个·g-1干土,均显著高于当季其他生育期。早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比晚稻复杂,数量比晚稻多,这与双季稻田的甲烷排放规律一致。稻田甲烷排放量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控制稻田产甲烷菌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关键词: 稻田 甲烷排放 产甲烷菌 群落结构 种群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灰石和石灰联合巨菌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修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和1.2%)和石灰(0.2%和0.4%)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和磷灰石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和土壤pH,且均表现为0.4%石灰>0.2%石灰>1.2%磷灰石>0.6%磷灰石>对照;同时,土壤溶液和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的添加而显著降低,且降幅均表现为随材料剂量增加而增加。石灰和磷灰石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巨菌草的生物量,降低了巨菌草对重金属的吸收,其中0.4%石灰处理巨菌草生物量最高,地上和根生物量分别为:61.45g和10.31g。与石灰相比,磷灰石在维持较低活性Cu/Cd的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高剂量的石灰更能有效地通过巨菌草转移土壤中的重金属。

关键词: 磷灰石 石灰 巨菌草 土壤 Cu 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红壤旱地种养结合优化模式的研究

土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江西省余江县洪湖乡典型农户为研究对象,对旱作花生、生猪养殖、养殖粪污处理三个子系统进行种养结合型的优化设计,得出最优经济效益下的优化方案。优化后,该农户年纯收入增加7 118.7元,同时系统内解决50%的养殖粪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对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种养结合 线性规划 红壤 旱地 优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