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耕种模式对红壤旱坡地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14 CSCD
摘要: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 993.2 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 2和0.311 9 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 7和0.410 7 kg/m3;横沟+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概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及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数量、排名位次、产品分类、地域分布等情况,并结合江西省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优势,提出提升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对策。【结果】截至2013年9月,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共有99个,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和茶叶类(占48.48%),且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发展不平衡。在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尚存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掘不充分、农产品地理标志供销不均衡、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建议】加强对江西省农产品资源调查,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注册条件的农产品资源的基本情况;强化区位优势,优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健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产品 市场竞争力 发展对策 江西省


崇仁麻鸡小肠PepT1 mRNA基因差异表达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崇仁麻鸡肠道PepT1mRNA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小肽在肠道的吸收机理及其肽转运载体的表达分布情况提供基础。以120日龄崇仁麻鸡小肠肠道样品为模板,使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肉鸡肠道寡肽转运载体1(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mRNA表达的肠段差异性以及十二指肠中高低饲料转化率组PepT1mRNA的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崇仁麻鸡小肠PepT1mRNA的表达丰度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再到回肠依次降低,其中在十二指肠的表达极显著的高于回肠(P<0.01),而十二指肠与空肠以及空肠与回肠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中,高饲料转化率组PepT1mRNA表达丰度要高于低饲料转化率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PepT1mRNA主要是在崇仁麻鸡小肠的前段表达,十二指肠是PepT1mRNA表达的主要部位;饲料转化率高,其PepT1mRNA的表达丰度也高。
关键词: 崇仁麻鸡 PepT1 基因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稻草秸秆与苜蓿的日粮组合对山羊消化道各部位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回肠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采用Co-EDTA为食糜标记物,测定消化道各部位(胃区、小肠与大肠)及整个消化道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化率。结果表明,1)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DM消化率、小肠DM消化率、大肠DM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DM消化率分别为37.70%、40.44%与41.57%,5.30%、5.61%与7.27%,17.15%、19.03%与24.20%,51.12%、54.48%与58.92%;2)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OM消化率、小肠OM消化率、大肠OM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OM消化率分别为41.18%、44.83%与45.70%,5.45%、5.94%与7.77%,18.18%、20.62%与26.12%,54.49%、58.81%与62.96%;3)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NDF消化率、小肠NDF消化率、大肠NDF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NDF消化率分别为39.97%、42.24%与43.19%,3.58%、2.69%与4.61%,6.61%、7.47%与11.52%,46.46%、48.00%与52.05%;4)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ADF消化率、后消化道ADF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ADF消化率分别为38.81%、44.52%与48.61%,1.29%、5.28%与4.71%,39.59%、47.45%与51.05%。本研究结论,山羊稻草基础日粮中补饲适量25%~50%的苜蓿,不仅有利于稻草纤维物质在胃区的发酵,且能提高这些纤维物质在后肠道的消化能力,从而使得山羊在整个消化道消化纤维物质的能力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组合效应。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亚铁毒害,研究了土壤-水稻-亚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加Fe2+不同处理水平(0、100、200、400、800和1600 mg/kg)对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相关生理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一定亚铁本底(207.77 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外源性Fe2+的加入将逐步抑制水稻生长、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外源Fe2+浓度达10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Fe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同时随外源Fe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功能菌系总量(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铁还原菌总量总体是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降低。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表明,外源Fe2+浓度100mg/kg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铁还原菌)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供试土壤亚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亚铁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结果。综上结果可知,外源Fe2+浓度100 mg/kg为导致供试土壤中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进而推知,本研究所用土壤对水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的亚铁毒胁迫临界浓度约为300 mg/kg(含本底),Fe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关键词: 亚铁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杂交中籼新组合C两优168
《杂交水稻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两优168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利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与恢复系跃恢168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适应性广,稳产性好,抗倒伏,后期落色好,结实率高,制种产量高。介绍了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含有转cry1Ab/Ac基因水稻与常规对照为材料,2012和2013连续两年在江西南昌县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赣绿1号"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田均无显著差异;"赣绿1号"田与对照田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相异性数值大多较低。【结论】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盐胁迫下二倍体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离体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对二倍体马铃薯富利亚(Solanum phureja,PHU)和窄刀薯(S.stenotomum,STN)杂种(PHU-STN)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性鉴定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盐胁迫下6项生长参数的表现建立耐盐程度不同的3个组:5份耐盐无性系、5份中耐盐无性系、5份感盐无性系。以四倍体品种Bintje为耐盐对照,Mainechip为感盐对照,用0(CK)、10、20和30mmol/L的NaCl进行胁迫,测定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耐盐组叶绿素含量相对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耐盐组和感盐组则呈降低的趋势,二倍体组间差异极显著;耐盐组的SOD活性相对值呈升高的趋势,中耐盐组和感盐组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二倍体组间差异极显著;耐盐组和中耐盐组POD活性相对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感盐组呈降低的趋势,二倍体组间差异极显著。因此,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可以作为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