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256条记录
育秧方式及多效唑对机插双季晚稻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机插 育秧方式 多效唑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方双季稻氮营养指数及产量估算模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关系模型,并构建不同时期积分归一化植被指数(integrated NDVI,NDVI_(int))与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之间的算法,以期通过NDVI无损监测氮素营养的亏缺来预测水稻产量。[方法]通过2年(2014—2015年)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处理的早、晚稻田间小区试验,获取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含量,冠层植被指数(NDVI)及产量等,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计算不同时期NNI,分析NDVI与NNI、积分NDVI与RY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早、晚稻各个时期的NDVI与NNI之间能够很好地以指数函数(NNI=a×e~b×NDVI)拟合,拔节期的估算效果最好,模型为:早稻的NNI=0.431e~(1.372NDVI);晚稻的NNI=0.075e~(3.471NDVI),其估算NNI与实测NNI的R~2、准确度和RRMSE分别为0.92、0.868和7.092%(早稻)及0.84、0.914和13.736%(晚稻)。早、晚稻各时期的NDVI_(int)与RY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除晚稻分蘖期外都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经检验,早稻各时期模型预测产量与实测产量的R~2、准确度和RRMSE分别为0.91~0.93、0.812~0.899和7.216%~9.978%,晚稻的分别为0.79~0.89、0.721~0.980和5.134%~6.736%,其中全生育期的模型效果最好,但是在0.05显著水平下早稻与晚稻之间具有较大差异。[结论]构建的基于NDVI的氮营养指数估算模型及基于积分NDVI的相对产量估算模型分别能够准确地反映作物氮素营养状况和预测产量,可为中国南方双季稻区追肥管理和产量预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双季稻 NDVI 氮营养指数 模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覆盖量对红壤旱坡地花生生长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江西季节性干旱发生的特点对红壤旱坡地花生生长的不利影响,研究不同的稻草覆盖量(1 500、3 000、4 500、6 000 kg·hm~(-2)和7 500 kg·hm~(-2))对红壤旱地花生生长及产量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增加,花生田土壤湿度、温度和电导率的日变幅均相应降低,杂草发生量也相应减少,但花生的干物质生产量、根瘤量、成熟期绿叶残留量及产量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形状,并在稻草覆盖量为4500 kg·hm~(-2)的条件下表现最好。综合考虑稻草覆盖的防草、抗旱、增产效果,研究认为红壤旱坡地花生稻草覆盖量以4 500 kg·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稻草覆盖量 红壤旱坡地 花生生长环境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且水分亏缺程度越重,株高下降越多,而生育后期影响较小。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叶、穗、根及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浅水灌溉对照,且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积累量越少,根冠比也表现为相同规律。但土壤水分亏缺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茎鞘的发育,产生补偿作用,但作用较小。双季超级稻所有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对照浅水充分灌溉,早稻产量为对照的58.73%~99.42%,晚稻产量为对照的55.15%~96.74%。各生育期的双季稻产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的加剧而下降严重。双季超级稻产量受水分亏缺影响敏感程度排序:早稻为拔节孕穗期>有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无效分蘖期>乳熟期,晚稻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有效分蘖期>乳熟期>无效分蘖期。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有效分蘖期的穗数和拔节孕穗期的穗粒数影响程度最大,可引起大幅减产。无效分蘖期和乳熟期受水分亏缺影响减产程度较小。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土壤水分亏缺 生育时期 敏感程度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追施时期对油菜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为推荐双季稻区油菜合理施肥时期,以中熟偏早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不同追施时期对油菜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施时期条件下,N_(150)处理下仅追施1次氮肥的平均株高要高于N_(180)处理下仅追施1次氮肥的平均株高,而N_(150)处理下追施2次氮肥的平均株高要低于N180处理下追施2次氮肥的平均株高;多次追施比一次性全部追施油菜籽粒含油量高。N_(150)水平下各处理籽粒产量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在N_(180)水平下,腊肥+薹肥追施时期处理与其他增施腊肥处理籽粒产量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与其他处理均达显著水平,腊肥+薹肥处理油菜籽粒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苗肥+薹肥追施时期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都最高。此外,双季稻区油菜生产第一次氮肥追施可适当延后。

关键词: 油菜 追施时期 产量 效益 氮素吸收和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不同轮作系统作物产量、效益和氮素吸收及前后作土壤养分动态比较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开展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稻田不同轮作系统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后种植水稻相比,冬季种植油菜后早、中、晚稻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分别提高了7.54%、2.63%和0.47%,平均单株实粒数分别提高了12.73%、5.82%和0.03%,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0.03%、8.75%和4.59%;在6种轮作系统中,以油菜-早稻-晚稻轮作系统的经济效益最高;冬季种植油菜可以提高早稻和中稻的氮、磷、钾素的总积累量和吸收利用率;冬季种植油菜还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稻田土壤的pH值。

关键词: 轮作系统 油菜 水稻 产量 氮素吸收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蘖期干旱胁迫下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丘陵双季稻区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导致养分供应受阻、水稻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干旱条件下5种养分管理措施(即T1:增施钾肥+喷清水;T2:叶面喷施0.2%Zn SO4;T3:增施钾肥+叶面喷施肥0.2%Zn SO4;T4:提高后期施N比例+喷清水;CK:常规施肥+喷清水)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干旱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T3>T1>T2>T4>CK。T3在分蘖期干旱胁迫下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能力,提升苗峰值和有效分蘖数,最高分蘖数比CK高7.26%,并显著提高拔节期和齐穗期的叶片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以及根系活力,同时还显著增加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单株干物重,改善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增幅分别在2.19%~25.22%,从而显著提高双季晚稻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最终使双季晚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T3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10.07 t·hm~(-2),分别比T1、T2、T4及CK高6.34%、7.70%、14.17%和25.56%。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干旱胁迫 养分管理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水稻干物质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育期的干物重对粤晶丝苗2号、粤农丝苗、合美占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设置了早造和晚造两次不同氮肥梯度随机区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拔节孕穗期时最高,且其随着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在乳熟期达到最低值;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乳熟期降至最低;齐穗期的穗干物质分配比例不到20%,而乳熟期的穗干物质量将近占总干物质量的43%;早造和晚造水稻的结实率差异极显著,总干重差异显著,而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差异不显著;齐穗期以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与干物重呈负相关,而叶干重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大,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总干重与产量呈正相关。水稻干物重是决定高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产量 干物质 叶干重 茎干重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以江西省近3年审定的24个优质中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再生稻品种的筛选研究,对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再生力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的头季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季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力与再生季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24个品种中,准两优608、欣优827、五优328、农香优华占和五优航1573可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种植。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能力 品种筛选 产量 产量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稻田 产量 氮素回收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