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256条记录
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的产量形成特征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三高一保"栽培模式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征,在江西省南昌以超级早稻金优458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进行3年5季的田间试验,比较了"三高一保"栽培和常规栽培下产量、库容、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三高一保"栽培显著提高了双季超级稻产量,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1%和18.2%(P<0.05);"三高一保"栽培不仅能显著增加双季超级稻的颖花量和库容量,而且能提高全生育期的LAI、生育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生产量,同时提高茎鞘输出率,增加穗部干物质分配的比重。"三高一保"栽培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全生育期根系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增加养分吸收量。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可以扩库增源促流、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这是其增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双季超级稻 产量 生长特性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双季稻品种在江西2种土壤类型稻田的产量及氮、磷肥效应研究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西省大面积种植的10个早稻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冲积土和红壤土2种类型稻田种植,研究早、晚稻品种在正常施肥(NPK)、不施氮肥(PK)和不施磷肥(NK)3种处理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对土壤氮、磷素依存率和氮、磷肥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2种土壤上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总体上表现为冲积土>红壤土;早稻品种淦鑫203、先农29和晚稻品种新优752在2种土壤类型稻田同时具有高产和高氮、磷利用率特性,是较理想的品种;在施肥量上,双季稻品种在2类土壤稻田宜保持正常氮肥用量,但应适当减少磷肥用量,且冲积土稻田磷肥用量要少于红壤土稻田。

关键词: 双季稻 土壤类型 氮肥利用效率 磷肥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水平对杂交早稻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在3种氮肥施用水平下种植4个杂交早稻品种,分析了水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全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分蘖期叶片全氮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株两优30和优I156这两个品种表现出节肥的特性,它们在3种氮肥水平下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稳定的SOD活性;节施氮肥后水稻产量的下降与结实率降低有关。

关键词: 早稻 氮肥 施用量 生理指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茬秋芝麻轻简化播种方式对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探索花生茬秋芝麻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从轻简化播种方式入手,研究了3种轻简化播种方式在表土墒情较高及较低的两个年份对芝麻(Sesamum indicum)出苗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收获后随即撒播芝麻种子和肥料,紧接着用旋耕机旋耕一遍的轻简化播种方式能较好地保证芝麻出苗,肥料利用率较高,芝麻生长较好,能获得较高的芝麻产量及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 芝麻(Sesamum indicum) 花生茬 轻简化播种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稻茬秋芝麻轻简化播种方式研究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探索早稻茬秋芝麻(Sesamum indicum)高效高产种植方式,研究了6种轻简化播种方式对芝麻出苗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收割前撒播芝麻种子和肥料,随即机械化收割早稻并将秸秆粉碎还田,然后把叠放较厚的秸秆向周边均匀撒开,紧接着用旋耕机旋耕稻田,这一方式在秸秆还田的同时,又可保证田间芝麻基本苗,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及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 芝麻(Sesamum indicum) 早稻茬 轻简化播种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征。试验包括5个处理:冬闲+稻草不还田(CK),冬闲+稻草全量还田(RS),冬种紫云英+稻草不还田(MV),冬种紫云英+稻草低茬全量还田(MV+LRS),冬种紫云英+稻草高茬全量还田(MV+HRS),各处理施用等量化肥。结果表明:稻草-绿肥联合还田提高绿肥产草量及其含氮量,与MV相比,分别增加了13.1%和6.8%(MV+LRS)、32.2%和5.2%(MV+HRS);增加水稻产量,以MV+HRS处理最高,4 a平均产量较RS、MV增加556.8和412.8 kg/hm2。2013和2015年,MV+HRS处理水稻产量高于MV+LRS。稻草-绿肥联合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比CK、RS和MV增加;且联合还田下有效养分提升更为全面。与稻草和绿肥单独应用相比,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还能提升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可见,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能够改善绿肥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提升土壤肥力;其中,高茬稻草与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紫云英和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肥力也优于低茬处理,是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资源的较好方式。

关键词: 绿肥 肥力 紫云英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秋芝麻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红壤旱地秋芝麻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以赣芝5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密度(D_122.5万株/hm~2、D_230.0万株/hm~2、D_337.5万株/hm~2)和4个氮肥水平(N_00、N_152.5kg/hm~2、N_2105.0kg/hm~2、N_3157.5kg/hm~2),分别于2014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和2015年在进贤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均表现为N_2条件下芝麻产量较N_0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82%和76.53%)。2014年东乡点D_3处理的芝麻产量较D_处理显著增加18.44%,但2015年进贤点较D_显著减少12.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芝麻籽粒含油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减少了17.8%~20.0%的芝麻素含量,而对芝麻林素无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都随之降低,而不同密度对芝麻品质无明显影响;N_2水平时,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稳定在3.29~4.84和9.89~11.17kg/kg。综上所述,红壤旱地芝麻适宜氮肥用量为105kg/hm~2,进贤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单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22.5万株/hm~2,而东乡县及其周边区域适宜密度为37.5万株/hm~2,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值得在红壤旱地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产量 品质 芝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不同轮作系统作物产量、效益和氮素吸收及前后作土壤养分动态比较研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于2012~2013 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开展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稻田不同轮作系统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后种植水稻相比,冬季种植油菜后早、中、晚稻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分别提高了7.54%、2.63%和0.47%,平均单株实粒数分别提高了12.73%、5.82%和0.03%,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0.03%、8.75%和4.59%;在6 种轮作系统中,以油菜-早稻-晚稻轮作系统的经济效益最高;冬季种植油菜可以提高早稻和中稻的氮、磷、钾素的总积累量和吸收利用率;冬季种植油菜还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稻田土壤的pH 值.

关键词: 轮作系统 油菜 水稻 产量 氮素吸收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施有机肥对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效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低产水稻土产量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2季施用有机肥后,潜育化水稻土产量显著提高,以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产量最高。添加有机肥降低了潜育化水稻土耕层土壤p H值。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有机质提高明显,比NPK处理提高了15.22%;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全氮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4.19%;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提高最多,比NPK处理提高了4.92%;相比于NPK处理,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比两季均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3.2%。因此,潜育化水稻土适当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水稻产量,可以作为培肥改良潜育化水稻土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有机肥 产量 土壤养分 培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化肥配施对旱地红壤花生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明确最佳沼液化肥配施比例下旱地红壤花生产量、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变化规律及其对氮、磷养分吸收的规律,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相同N-P2O5-K2O(120-90-135 kg·hm-2)施用量条件下,不同沼液还田量(以总氮计)对花生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氮、磷养分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还田处理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分别显著增加44.50%~55.70%和10.80%~19.40%,当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产量最高,为3 588 kg·hm-2。相关分析发现沼液还田量(以总氮计,x)与花生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1.136 5x2+59.112x+2 988.3(R2=0.98,P<0.01)。当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生物量积累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7.29%~56.69%、11.24%~100.44%和9.33%~62.17%;氮积累量分别增加16.58%~77.53%、4.99%~113.74%和1.81%~58.58%;磷积累量分别增加4.99%~113.74%、3.06%~127.18%和12.56%~62.17%。同时,该处理收获期籽粒中全氮、全磷积累量占总生物量总氮、总磷积累量的比例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27%~23.89%和2.72%~19.34%。可见,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达30%时,一方面提高了开花期、结荚期和收获期植株对土壤中速效氮、磷的吸收,另一方面促进了收获期植株所吸收氮、磷向籽粒中的转移。因此,30%的沼液还田比例(以总氮计)显著提高了花生产量、各生育期生物量积累和植株对土壤中氮、磷的吸收利用,适宜在旱地红壤花生产区推广。

关键词: 沼液 化肥 产量 生物量 氮、磷吸收积累 肥料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