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比例化肥与猪粪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磷含量分布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中国南方施用猪粪肥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磷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在水稻施肥量N 180kg/hm~2,N∶P_2O_5∶K_2O=3∶1∶2.5情况下,比较施用化肥(NPK)、70%化肥配施30%猪粪(F7M3)、50%化肥配施50%猪粪(F5M5)、30%化肥配施70%猪粪(F3M7)的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含磷量。结果发现,化肥配施猪粪肥能有效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与稻穗含磷量的下降,但猪粪肥配施与NPK处理的水稻籽粒吸磷量无明显差异;与NPK处理相比,猪粪肥配施可以显著降低一次枝梗与穗上部二次枝梗含磷量,并能有效降低不同穗位的籽粒含磷量。故猪粪肥能有效影响稻穗不同部位的磷含量,猪粪肥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氮 肥料 作物 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双季稻 差值植被指数 氮肥调控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加工辣椒新品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
《江西农业 》 2019
摘要:蔬菜在江西省高安市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其中,辣椒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主要分布在上湖乡、石脑镇、杨圩镇等地。基于此,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双惠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开展了加工辣椒新品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加工辣椒品种,试验结果为辣椒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铝胁迫对两个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铝胁迫对两个耐铝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揭示耐铝机制和耐性品种的鉴定、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两个耐铝性不同的油菜品种进行铝胁迫,并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等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铝胁迫下,耐铝油菜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增幅均大于敏感型品种,而产量、产量构成等指标的降幅则均低于敏感型品种.在低浓度铝胁迫下,油菜SOD、POD、CAT、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耐铝系数均大于高浓度铝胁迫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8.3%、11.9%、33.1%、39.2%、13.5%、17.1%,而MDA的耐铝系数小于高浓度铝胁迫,各生育阶段表现一致.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各生理指标耐性系数与产量指标耐性系数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最大(λ1=0.999 7**),其中油菜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与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耐铝系数关系密切.[结论]在油菜耐铝品种选育时可将苗期作为耐铝性鉴定适宜的筛选时期,以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作为耐铝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江西不同生态区优质双季晚稻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3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北部都昌县、中部上高县和南部宁都县3个生态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优质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品质和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都昌、上高杂交粳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而宁都杂交籼稻产量极显著高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就同一类型品种而言,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杂交籼稻产量表现为都昌低于上高、宁都。对于同一类型品种,都昌和上高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于宁都,但其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略差于宁都。都昌、上高和宁都3个点的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同一类型品种在不同试验点下,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综合而言,江西中部及以北地区种植双季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是生产优质晚粳稻的适宜地区。


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及高产品种特征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主茎平均总叶片数(N)为10.7~12.2,叶数变幅10~13,伸长节间数(n)均为4个,够苗叶龄为N-n+1;机插晚稻品种N为14.4~15.2,叶数变幅14~16,n均为5个,够苗叶龄为N-n。高产类型机插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穗型较大、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其中,高产类型机插早稻生育期110~113d,日产量75~79kghm–2d–1,分蘖力每株2.6~3.4穗,每穗粒数115~135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机插晚稻115~120 d,日产量78~82 kg hm–2 d–1,分蘖力每株4.2~4.8穗,每穗粒数130~150粒,千粒重24~27 g。


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花生 大豆 间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江西省


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合理氮肥运筹,2013—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及施用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同步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扩大群体库容量,机插早、晚稻分别在施氮量为180,195kg/hm2时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在适宜施氮量下,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早稻8∶2至7∶3、晚稻7∶3,移栽后7天+倒2叶抽出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分蘖成穗,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协调,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总颖花量高,并同步提高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


不同时期叶面喷施萘乙酸对秋芝麻品种赣芝13号产量及种子质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苗期和花期叶面喷施萘乙酸(NAA)对秋芝麻产量及种子质量的影响,为秋芝麻高产栽培和种子繁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秋芝麻品种赣芝13号为试验材料,设叶面喷施清水(CK)及苗期(T1)、花期(T2)及苗期和花期重复喷施(T3)10 mg/L NAA溶液4个处理,成熟后测定上、中、下部蒴果的每蒴粒数及粒重等产量性状,并测定不同部位种子的发芽性状。【结果】不同时期叶面喷施NAA均能促使秋芝麻赣芝13号的株高和始蒴高度变高,空稍尖长度和果轴长度变长,单株蒴果数和每蒴粒数增加,但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与CK相比,不同时期叶面喷施NAA后,T1、T2和T3处理的千粒重分别增加5.58%、5.15%和6.44%,单株产量分别增加8.76%、5.15%和16.24%,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0.96%、10.97%和24.72%,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叶面喷施NAA还能显著增加赣芝13号植株上部蒴果的每蒴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上部蒴果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根长和苗鲜重,提高种子质量,均以T3处理的效果较佳;但对中部和下部蒴果的相关性状影响不显著。【结论】叶面喷施NAA能显著提高赣芝13号的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达到显著增产效果,苗期和花期重复喷施的作用效果优于苗期或花期单次喷施,其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上部蒴果的每蒴粒数和籽粒千粒重,使种子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 秋芝麻 赣芝13号 萘乙酸 生育时期 产量 种子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