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261条记录
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同步精量侧深施肥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2019

摘要:通过对栽培种类型、栽培料补水处理方式和选用不同料床覆盖物的研究,探索大球盖菇在赣北地区的适应性,以期形成适合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种类型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栽培木屑种菌丝长势、菌丝吃料满床时间和现蕾都较枝条种和麦粒种早,其次是麦粒种,枝条种最差.出菇产量木屑种最高,其次分别为麦粒种和枝条种,栽培种用料优选木屑,麦粒可作为栽培种用培养料.栽培料浸水先后,对大球盖菇出菇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浸水可以替代传统栽培方法,该方法简单省工,易操作便于推广.菇床上覆盖稻草相比谷壳和遮阳网更利于后期出菇.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菌丝长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双季机插稻 产量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粪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摘要:以早稻金优458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在等氮量条件(早稻总施氮量180 kg/hm~2,晚稻总施氮量225 kg/hm~2)下,猪粪与化肥4种配施处理(全施化肥处理T1、25%猪粪和75%化肥配施处理T2、50%猪粪和50%化肥配施处理T3、75%猪粪和25%化肥配施处理T4)对南方红黄壤区双季稻田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与化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总颖花量; 2013年水稻产量表现为T2>T3>T1>T4>CK,2014年产量表现为T2>T3>T4>T1>CK; T2处理在够苗期的有效分蘖多,成穗率、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最高;随着猪粪施用比例的增加,水稻分蘖变差,成穗率下降,氮素吸收利用能力降低,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

关键词: 双季稻 猪粪 分蘖性状 产量 氮素 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再生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比较分析

杂交水稻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优质再生稻高效生产,遴选19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大田再生种植的方式,系统分析了优质再生稻产量形成机制和头季与再生季的稻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再生季生育期几乎缩短为头季的一半,2季总产量与再生力、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头季比较,再生季稻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明显提升,但加工品质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值中的最低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消减值再生季与头季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糊化温度则呈极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力 产量 稻米品质 RVA谱特征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合紫云英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还田量对亚热带双季稻区早、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不同的减肥量处理配施不同的紫云英还田量,观察紫云英连续还田下不同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100%F)相比,20%减肥量各处理的早稻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0%~13.2%;40%减肥量条件下,配施15 000~22 500 kg/hm~2紫云英早稻产量不减产,而配施30 000~37 500 kg/hm~2紫云英后早稻产量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4%~8.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晚稻产量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早稻化学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及回收率均较常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但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将紫云英还田输入的氮纳入总氮素投入后,早稻总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回收率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与100%F相比,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农学利用率未显著降低,但紫云英还田量达到37 500 kg/hm~2及以上时会导致早稻的氮素回收率显著降低。各紫云英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100%F(P>0.05),且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100%F处理(P<0.05)。亚热带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长期紫云英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早、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产生正面效应,且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适量紫云英还田配施化肥除可减少化肥用量外,也是亚热带双季稻区兼顾提升稻米产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技术。本试验条件下,化肥减量40%配合22 500~30 000 kg/hm~2紫云英的配比综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紫云英还田 双季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大豆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关键词: 鲜食春大豆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用量和基追肥比例对密植秋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条件下,2016年Z_3的单株蒴果数较Z_2显著增加25.36%,Z_4的每蒴粒数和Z_2的千粒重较Z_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_2的每蒴粒数较Z_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_2条件下,2016年Z_3的千粒重较Z_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_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_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_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_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_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_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_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关键词: 芝麻 氮肥用量 基追肥比例 产量 冠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区试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演变

大豆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国家长江流域高产优质春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分析了2006-2017年国家区试长江流域春大豆组12年间的品种试验数据,并通过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参试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年间90个参试品种有16个通过试验并申请国家审定;参试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品质性状的变异最小,其次是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最大;随着年度的递增,参试品种的生育天数、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现缓慢下降的总趋势,而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呈缓慢增加的总趋势,单株有效分枝数、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天数、粗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且达极显著及显著水平。因此,在长江流域春大豆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适当缩短生育天数和降低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春大豆 产量 品质 农艺性状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新型肥料在晚稻黄华占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和不施肥料为对照,研究了几种新型肥料在一次性基施条件下对晚稻黄华占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所有参试肥料一次性基施后均能显著提高晚稻产量,其中以施用硫包衣尿素处理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及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佳.

关键词: 晚稻 新型肥料 产量 肥料利用率,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