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化栽培模式提高双季稻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 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表现为OPT>FP;在节省氮、磷肥10%的条件下,应用OPT仍能增产10%以上.该模式主要提高了稻株对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优化了群体分蘖成穗的条件,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物质积累量,优化了穗部性状,通过协调出高的群体颖花量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最终实现增产.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分蘖成穗 穗部性状 氮素 吸收与利用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氮肥施用对米粉专用稻产量、米质及加工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明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米粉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方法]2018?2019连续两年以筛选出的适宜作米粉专用稻的3个品种(R0734,R2149,嘉早66)、生产上常用作米粉加工的品种(珍贵矮)以及加工米粉未能成型的品种(R0711)作为供试材料,设置90、140、190 kg/hm2三个纯氮水平.[结果]1)各品种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但2019年R0734和R2149品种在中氮条件140 kg/hm2下产量达最高;其中米粉专用稻R2149和嘉早66极具产量优势,两者分别在140和190 kg/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高.氮肥施用使有效穗数增大,而千粒重减小.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粉稻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在21.4%~26.5%波动,胶稠度增长,蛋白质含量增大;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最低黏度有减小趋势,崩解值显著减小,消减值显著增大.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粉稻断条率和蒸煮损失率显著增大,但均在10%以下;品种R2149和嘉早66较R0734来说,虽然对氮肥更敏感,但加工特性较佳.[结论]米粉专用稻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在21%~27%范围的品种,24%左右则最佳,这样在实际生产中直链淀粉含量受氮肥影响不至于严重偏离适宜加工的范围;又由于施氮量的增加使米粉稻加工特性变差,因此,米粉专用稻栽培过程中,需在保证丰产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施用相对较低的氮肥;在米粉专用稻选育上,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加工特性更佳的骨干亲本作为中间材料,培育高产米粉专用稻.


壮秧影响不同节氮水平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壮秧和施用分蘖肥是促进水稻早发的重要措施,但增施分蘖肥易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增加和氮素流失。研究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和分蘖肥节氮条件下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以期为早稻节氮控污和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为材料,采用壮苗育秧(状秧)和普通育秧(普秧)两种方式培育秧苗。于2014—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壮秧常规施氮(VS+100%N)、节氮10%(VS–10%N)、节氮20%(VS–20%N)、节氮30%(VS–30%N) 4个处理,以普秧常规施氮(NS+100%N)处理和不施氮空白(NS+0N)处理分别作对照,共6个处理。减施的氮肥均在分蘖肥中扣除,除不施氮对照外,各处理基肥氮(72 kg/hm~2)和穗肥氮(54 kg/hm~2)均保持不变。分析早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SPAD值、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各器官氮素含量,并测定成熟期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明确了植株总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表观转运率、氮素利用效率等。【结果】与NS+100%N处理相比,壮秧条件下分蘖肥节氮10%~30%对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壮秧能促进分蘖发生和成穗,在生育中后期可逐渐弥补分蘖肥节氮对分蘖期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成熟期VS–10%N和VS–2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NS+100%N增加,产量分别增加了8.5%和1.5%;VS–3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同时,壮秧有利于提高早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各器官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与NS+100%N处理相比,VS+100%N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6.9%,VS–10%N和VS–20%N处理无显著变化,VS–30%N处理显著下降了9.7%。壮秧处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效率较NS+100%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2.4%和9.9%~24.7%(P <0.05)。【结论】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可以促进分蘖早发,提高叶片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和氮代谢性能,弥补分蘖肥减氮后对水稻前期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和氮运转量。通过培育壮秧,分蘖肥减施总施氮量的20%以内,早稻产量不会下降,可实现水稻的节氮、丰产和节本栽培,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关键词: 油稻稻轮作 秸秆还田 密植减氮 土壤肥力 产量 氮素库容


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施肥方式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在5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了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较对照,采用侧深施用控释肥处理的水稻茎蘖数显著增多,植株器官干物质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显著,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侧深施用控释尿素、控释尿素减氮20%和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9.98%、7.53%和8.37%,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4.57%、57.62%和29.02%.处理效果以控释尿素最好,控释复合肥优于常规尿素.机插中稻侧深施用控释肥可改变机插中稻群体质量,促进产量形成,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


不同土壤改良方式对抬田区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在峡江抬田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植株养分平衡进行研究,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T_1)、土壤改良剂(T_2)、生物有机肥(T_3)和紫云英还田+秸秆还田(T_4)。结果表明,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总干物质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产量以T_4处理最高,晚稻产量以T_3处理较高。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就早稻而言,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提升明显,在晚稻生产上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幅较大。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植株N、P的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来看对早、晚稻植株N、P吸收仍是T_4处理较好。


木薯酒精渣-复合肥配施对木薯产量的影响初探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在等氮条件下,设计M_0F_(100)(100%复合肥)、M_(25)F_(75)(25%木薯酒精渣+75%复合肥)、M_(50)F_(50)(50%木薯酒精渣+50%复合肥)、M_(75)F_(25)(75%木薯酒精渣+25%复合肥)和M_(100)F_0(100%木薯酒精渣)等5个处理,研究了木薯酒精渣-复合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木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条件下,随着木薯酒精渣施用比例的提高,木薯产量、株高和茎径均呈下降趋势;M_(25)F_(75)和M_(50)F_(50)处理的木薯产量较M_0F_(100)处理略有下降,而M_(75)F_(25)和M_(100)F_0处理的产量显著下降;M_(25)F_(75)处理的单株薯数最多,而M_(100)F_0处理的最少;M_0F_(100)处理的单株薯重最高,而M_(75)F_(25)和M_(100)F_0处理的单株薯重较低。因此,本试验木薯酒精渣的配施比例以25%、50%为宜。


废白土基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以早稻品种"中早17"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废白土基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3000 kg/hm~2的废白土基有机肥可以使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3.46%,叶面积增大64%,分蘖数增加40%,有效穗数增加35.29%,每穗粒数增多6.94%,千粒重提高1.43%,产量增加33.33%,而且使稻米品质中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而半量化肥配施3000 kg/hm~2废白土基有机肥处理水稻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较施用全量化肥处理均稍有降低。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利用废白土基有机肥替代一定量的化肥是可行的,但化肥的替代量不宜超过50.0%。


双季茭白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
《江西农业 》 2020
摘要: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山源茭白种植专业合作社茭白基地开展了双季茭白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品种,试验结果为双季茭白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