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减施化肥配施不同有机肥对优质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减施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优质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差异,以6个不同类型优质籼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商品有机肥和化肥按氮含量1︰1配施(SF)、生物有机肥和化肥按氮含量1︰1配施(WF)4个处理,结果表明:①施肥能够显著提高优质籼稻产量,但对比单施化肥处理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所有品种的产量,其中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产量较配施商品有机肥呈增产趋势,但不显著.②相对于化肥处理,配施有机肥通过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并降低了外观品质,少数品种达显著水平.③配施有机肥较化肥处理具有延长稻米胶稠度的趋势,但不显著,并在配施生物有机肥下达最长,但绝大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却较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从而提高米饭的适口性.④配施有机肥能提高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和糊化温度,虽然变化不显著,但使得稻米 RVA 谱特征值接近不施肥处理的水平,有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特别是配施生物有机肥更为接近.
关键词: 优质籼稻 减施化肥 商品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 产量 稻米品质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作物研究 》 2023
摘要: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薯产量及土壤肥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江西甘薯主产区化肥投入量大、养分施用不均衡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赣薯4号'为试验对象,设置不施肥(T1)、习惯施肥(T2)、配方施肥(T3)、配方施肥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0%(T4)、配方施肥减氮20%(T5)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面积、产量、土壤肥力、养分吸收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各处理(T3、T4、T5)较T2提高了甘薯叶面积指数,并在移栽后60 d达到峰值,T4、T5在甘薯生产后期(90~120 d)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配方施肥各处理提高了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T5的单株结薯数、块根产量最高,为T2的1.73倍和1.87倍;单个薯块质量、商品薯率以T3最高,其次为T4.与T2相比,配方施肥各处理改善了成熟期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了 117.57%~130.91%;速效钾含量增加了 10.19%~20.37%;碱解氮含量增加了 19.04%~27.38%、土壤pH提高了0.05~0.14.配方施肥各处理促进了甘薯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其中块根氮、磷、钾吸收量以T5最高,分别较T2显著提高187.02%、87.62%、80.80%;茎叶氮、磷吸收量以T4最高,分别较T2提高55.98%、49.87%,茎叶钾吸收量以T5最高,较T2显著提高43.05%.T5的氮素总积累量、表观利用率、收获指数和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6.82 kg·hm-2、62.83%、61.75%和380.0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配方施肥减氮20%可显著提高甘薯产量、土壤肥力和氮素积累利用率.
关键词: 甘薯 产量 土壤肥力 有机肥 养分吸收 氮素利用率


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对锐尖山香圆生长生理、药效成分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对锐尖山香圆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锐尖山香圆微生物肥料选择及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锐尖山香圆提质增效的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锐尖山香圆为试验材料,设叶面喷施(T1,1∶30;T2,1∶50;T3,1∶100)、灌根(T4,1∶100;T5,1∶200;T6,1∶300)、叶面喷施+灌根(T7,T1+T4;T8,T2+T5;T9,T3+T6)9个施肥处理,以同步等量施清水为对照(CK),比较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不同处理对锐尖山香圆生长生理指标、药效成分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可明显促进锐尖山香圆生长,除T9处理降低株高外,其余处理均可增加株高和单叶厚度,扩大单叶面积,提高折干率与药材干重;其中,T8处理显著增加株高19.5%(P<0.05,下同);T1处理显著增加干重73.4%、折干率31.7%、单叶厚度27.1%和单叶面积47.3%。从生理指标来看,T5处理可降低叶片各项生理指标,T7~T9处理也降低了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而T2处理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最优,较CK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35.5%、可溶性蛋白含量60.0%、脯氨酸含量94.6%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82.7%,其次为T1和T4处理。从药效成分来看,T3处理的女贞苷含量和T1处理的野漆树苷含量最高,分别较CK增加59.4%和83.3%,其次为T5和T6处理。从土壤质量来看,除T3和T6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尤其是T2处理较CK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76.1%、脲酶活性12.3%、蔗糖酶活性483.3%、酸性磷酸酶活性18.7%,其次为T1和T5处理。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生长生理、药效成分和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处理的综合排序为T1处理>T2处理>T4处理>T7处理>T6处理>T9处理>T5处理>T8处理>T3处理>CK。【结论】综合考虑锐尖山香圆形态指标、生理性状、产量及药效成分等,叶面喷施活性生物增产降解剂的效果优于灌根,且叶面喷施浓度以低浓度(1∶30~1∶50)为宜,可有效促进锐尖山香圆生长、提高产量,同时增强抗性并提高药效。
关键词: 锐尖山香圆 微生物肥料 生长生理 产量 药效成分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酶


施用富硒肥对菠萝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了推广高产优质富硒菠萝的施肥技术,于2020-2021年在广东省徐闻县进行田间试验,以菠萝品种巴厘和2种富硒肥料(有机硒叶面肥、富硒壮果肥)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硒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对菠萝果实硒含量、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菠萝挂果2个月后喷施一定浓度的富硒肥料对菠萝富硒的效果最好;在菠萝挂果2个月后,喷施富硒壮果肥200 mL/667m2或有机硒叶面肥1 200 mL/667m2均能使菠萝达到富硒标准;在菠萝挂果2个月后,喷施富硒壮果肥200~400 mL/667m2或有机硒叶面肥1 200 mL/667m2,均能显著地提高菠萝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益,还能显著地增加菠萝的VC、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从而改善菠萝的综合品质;综合来看,相比于喷施有机硒叶面肥,喷施富硒壮果肥能更好地提高菠萝的综合品质.


氮肥增效剂对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研究施用氮肥增效剂对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管理措施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田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在江西省进贤县设置田间试验,氮肥增效剂选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脲酶抑制剂氢醌,处理包括常规施肥和分别在基肥、穗肥以及基肥和穗肥增施氮肥增效剂的处理共4个.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效剂能够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增强叶片组织保护能力,延缓叶片衰老进程,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有机无机氮配施对红壤旱地油菜光化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为提高红壤旱地油菜的产量和累积氮肥利用效率,并阐明相关生理机制,以大面积推广的华油杂62和华油杂9号为试验材料,在南昌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代表添加菜籽饼):T0,0;T1,180;T2,270;T3,180#;T4,270#.结果表明:(1)华油杂9号的平均产量较华油杂62的显著高出41.70%;(2)添加有机肥能提高越冬期油菜叶片的电子传递速率和PSⅡ光化学总量子产量,且不同施氮量对蕾薹期2个品种倒数第2至第4叶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影响最为明显;(3)施氮量能够显著影响不同分枝部位的籽粒产量,其中倒数第2至第4分枝的产量高于其他分枝;(4)T1的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较T3的分别高出0.92%(P>0.05)和1.09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对倒数第2至第4叶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分枝产量影响最为明显.红壤旱地油菜适宜氮肥用量为180 kg/hm2,并采用全部无机肥或采用部分有机肥替代无机肥,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


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肥料类型对机插中稻质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撒施不同肥料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施用控释肥料处理的水稻茎蘖数显著增多,植株器官干物质重和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优于常规处理,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显著(P<0.05),各处理平均增产2.78%~3.91%,氮肥利用率提高9.65%~13.56%.处理效果以控释复合肥效果最显著,掺混复合肥优于控释尿素,控释尿素优于常规尿素.撒施控释肥料可改变机插中稻群体质量,促进产量形成,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秧龄和基土比对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秧龄和基土比对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机插晚稻的适栽秧龄和基质育秧技术,该研究以常规籼稻穗香农占的大钵体毯状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秧龄(25、30和35 d)和3种复合基质与自然土配比(基土比1:1、2:1和纯基质),解析秧龄、基土比对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土比1:1和2:1处理的容重显著高于纯基质,含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和速效营养元素则显著低于纯基质处理;基土比1:1处理的基质总孔隙度为57.21%,速效氮含量为223.62 mg/kg,纯基质处理的基质速效氮含量为331.25 mg/kg,均不在适宜秧苗生长范围内.基土比2:1处理的秧苗素质、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优于其他两种处理.秧龄35 d和基土比2:1处理的盘根力最大,为73.19 N,秧龄30 d和纯基质处理的成苗率、基本苗数和相对均匀合格率较好,以上两种处理的漏插率、漂秧率、伤秧率和翻秧率均不具有优势,但均符合机插秧要求.秧龄越长,秧苗素质越好,越有利于壮秧的形成.基土比2:1处理的适栽秧龄为35 d,移栽后各时期群体茎蘖数、有效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均优于短秧龄处理,说明长秧龄秧苗更有利于机插晚稻高产群体构建.秧龄35 d处理的实际产量分别比秧龄25和30 d处理显著高42.5%、19.4%,湿谷含水率分别显著低2.67、1.29个百分点,籽粒成熟度好,有效穗数与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71,有效穗数的提升是长秧龄处理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采取两次化控时,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的适栽秧龄和基质育秧技术为秧龄35 d和基土比2:1.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双季稻区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育秧及提高其机械化种植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秧龄 基质 机插晚稻 大钵体毯状苗 群体质量 理化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