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237条记录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育秧盘 机插 双季稻 株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施肥方式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在5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了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较对照,采用侧深施用控释肥处理的水稻茎蘖数显著增多,植株器官干物质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显著,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侧深施用控释尿素、控释尿素减氮20%和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9.98%、7.53%和8.37%,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4.57%、57.62%和29.02%.处理效果以控释尿素最好,控释复合肥优于常规尿素.机插中稻侧深施用控释肥可改变机插中稻群体质量,促进产量形成,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

关键词: 机插中稻 侧深施肥 控释肥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酒精渣-复合肥配施对木薯产量的影响初探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在等氮条件下,设计M_0F_(100)(100%复合肥)、M_(25)F_(75)(25%木薯酒精渣+75%复合肥)、M_(50)F_(50)(50%木薯酒精渣+50%复合肥)、M_(75)F_(25)(75%木薯酒精渣+25%复合肥)和M_(100)F_0(100%木薯酒精渣)等5个处理,研究了木薯酒精渣-复合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木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条件下,随着木薯酒精渣施用比例的提高,木薯产量、株高和茎径均呈下降趋势;M_(25)F_(75)和M_(50)F_(50)处理的木薯产量较M_0F_(100)处理略有下降,而M_(75)F_(25)和M_(100)F_0处理的产量显著下降;M_(25)F_(75)处理的单株薯数最多,而M_(100)F_0处理的最少;M_0F_(100)处理的单株薯重最高,而M_(75)F_(25)和M_(100)F_0处理的单株薯重较低。因此,本试验木薯酒精渣的配施比例以25%、50%为宜。

关键词: 木薯 木薯酒精渣 复合肥 配施比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叶面肥对晚稻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以晚稻品种五优308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3种叶面肥,对叶片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的水稻叶片MDA含量普遍降低,3种保护酶(CAT、SOD和POD)的整体活性升高;叶面肥有助于维持水稻生育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并减弱剑叶和倒二叶的横向衰减,延缓衰老进程;水稻产量性状受叶面肥类型的影响较小,主要与喷施时期有关;有6个喷施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在齐穗期或齐穗后7d喷施谷乐丰处理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有示范推广的前景.

关键词: 叶面肥 晚稻 生理特性 保护酶 产量 叶片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释肥侧位深施及用量对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红壤稻田直播油菜缓释肥(N-P2O5-K2O:25-7-8)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该研究连续2 a在两熟制和三熟制2种种植模式下开展缓释肥侧位深施效果对比试验(设置不施肥、土表撒施和侧位深施3个施肥方式)和施用量试验(设置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共6个施肥水平),研究缓释肥侧位深施及不同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红壤稻田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两熟制油菜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P<0.05).缓释肥侧位深施明显提高了各时期油菜干物质量,尤其是显著增加了初花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P<0.05),促进了花后根部与地上部干物质同步增长;促进了根系对N、P、K的吸收,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并协同产生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提高籽粒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两熟制和三熟制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15.39和586.39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438.94和1708.22 kg/hm2.研究表明,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稻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机械化 作物 产量 缓释肥 侧深施肥 直播油菜 肥料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栽培模式提高双季稻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 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表现为OPT>FP;在节省氮、磷肥10%的条件下,应用OPT仍能增产10%以上.该模式主要提高了稻株对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优化了群体分蘖成穗的条件,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物质积累量,优化了穗部性状,通过协调出高的群体颖花量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最终实现增产.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分蘖成穗 穗部性状 氮素 吸收与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改良方式对抬田区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在峡江抬田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植株养分平衡进行研究,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T_1)、土壤改良剂(T_2)、生物有机肥(T_3)和紫云英还田+秸秆还田(T_4)。结果表明,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总干物质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产量以T_4处理最高,晚稻产量以T_3处理较高。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就早稻而言,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提升明显,在晚稻生产上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幅较大。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_4处理植株N、P的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来看对早、晚稻植株N、P吸收仍是T_4处理较好。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改良 土壤养分 植株养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2019

摘要:通过对栽培种类型、栽培料补水处理方式和选用不同料床覆盖物的研究,探索大球盖菇在赣北地区的适应性,以期形成适合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种类型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栽培木屑种菌丝长势、菌丝吃料满床时间和现蕾都较枝条种和麦粒种早,其次是麦粒种,枝条种最差.出菇产量木屑种最高,其次分别为麦粒种和枝条种,栽培种用料优选木屑,麦粒可作为栽培种用培养料.栽培料浸水先后,对大球盖菇出菇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浸水可以替代传统栽培方法,该方法简单省工,易操作便于推广.菇床上覆盖稻草相比谷壳和遮阳网更利于后期出菇.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菌丝长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双季机插稻 产量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合紫云英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还田量对亚热带双季稻区早、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不同的减肥量处理配施不同的紫云英还田量,观察紫云英连续还田下不同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100%F)相比,20%减肥量各处理的早稻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0%~13.2%;40%减肥量条件下,配施15 000~22 500 kg/hm~2紫云英早稻产量不减产,而配施30 000~37 500 kg/hm~2紫云英后早稻产量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4%~8.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晚稻产量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早稻化学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及回收率均较常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但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将紫云英还田输入的氮纳入总氮素投入后,早稻总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回收率均随紫云英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与100%F相比,各减肥配施紫云英处理的农学利用率未显著降低,但紫云英还田量达到37 500 kg/hm~2及以上时会导致早稻的氮素回收率显著降低。各紫云英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100%F(P>0.05),且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100%F处理(P<0.05)。亚热带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长期紫云英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早、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产生正面效应,且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适量紫云英还田配施化肥除可减少化肥用量外,也是亚热带双季稻区兼顾提升稻米产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技术。本试验条件下,化肥减量40%配合22 500~30 000 kg/hm~2紫云英的配比综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紫云英还田 双季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