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赣芝14号在宜春的种植表现及其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 2024
摘要:赣芝14号为宜春市科学院通过引进各地黑芝麻品种在宜春当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的高产优质黑芝麻品种.2021年与2023年在宜春市袁州区进行的秋茬示范种植试验表明,该品种生长整齐度好,抗倒性强,不裂蒴,株高中等,结蒴密,每蒴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适宜密植,产量高,普遍可达100 kg/667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120 kg/667m2以上.为保证该品种秋茬种植实现高产,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及时间苗和定苗、适度中耕和追肥等.
关键词: 黑芝麻 赣芝14号 秋季种植 农艺性状 产量 栽培技术


2023年赣北地区一季稻粳稻品种(系)比较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 2024
摘要:为推进江西省“籼改粳”战略,增加赣北地区粳稻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益,本试验选择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杂交粳稻品种(系)14个,以深两优5814为对照品种,在相同田间管理条件下,综合比较了生育期、分蘖性、农艺性状、抗病性、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系)的实际产量表现优异,有13个品种(系)实际产量在600 kg/亩以上。与CK相比,卢S/马1R减产最多,减产5.82%,泰765A/T1517减产5.22%;华中2A/T1512-3增产最多,增产12.05%,50S/马37增产4.65%,嘉212A/T1517增产4.40%,嘉212A/T1512-3增产3.83%,华中2A/T1517增产3.38%。由此可见,华中2A/T1512-3、50S/马37、嘉212A/T1517、嘉212A/T1512-3、华中2A/T1517等品种(系)表现突出,丰产性强、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在赣北地区种植,可进行下一步试验示范。


江西省52个春玉米品种对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推广春玉米品种中的玉米抗虫品种,最后通过果穗产量和危害率调查得到适合江西省种植的玉米抗虫品种。【结果】调查发现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主要害虫,其中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相对较大。通过蚜量比值得出52个推广品种中有高抗蚜虫品种17个,抗蚜品种5个,中抗品种5个,敏感品种6个,高感品种17个;通过茎秆蛀孔数得出有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12个,抗亚洲玉米螟品种有14个,中抗品种12个,敏感品种5个,高感品种9个。部分推广玉米品种抗蚜性较差时,其抗螟性则较强,而当抗螟性较差时,则其抗蚜性抗蚜性较强,但京科968、双甜726、万鲜甜6188既高抗蚜虫又高抗亚洲玉米螟;52个推广玉米品种10株产量为0.90~4.24 kg,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分别为万鲜甜6188、百沐达、维甜999、美玉爽甜糯502、京科968,推广玉米品种中大部分果穗为害率较高,除尚满帝、桂甜糯108、泰坦、百沐达、桂糯530,其余品种果穗为害率都在50%以上。【结论】江西省52个推广的玉米品种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抗性,其在自然感虫状态下的产量也差异较大,结合抗虫性和产量指标得出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既具有较强的抗蚜性、抗螟性,同时自然感虫状态下产量较高,推荐江西省春玉米种植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系也可为玉米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候选材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品种 抗虫性 种群动态 玉米蚜 亚洲玉米螟 产量 为害率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 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 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 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红壤丘陵区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的丰产增效和土壤培肥效应
《土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红壤丘陵区玉米和鲜食大豆的合理间作模式,于2022年以玉米(郑单958)和鲜食大豆(浙鲜1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置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包括玉米单作(M)、鲜食大豆单作(S)、2行玉米2行鲜食大豆间作(2M2S)和4行玉米2行鲜食大豆间作(4M2S),每个主区设置3个裂区,分别为大豆在玉米播种前15d播种(D1,4月12日)、大豆与玉米同期播种(D2,4月27日)、大豆在玉米播种后15d播种(D3,5月12日),研究各处理玉米产量、鲜食大豆产量、鲜食大豆蛋白质含量、土地当量比和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S模式相比,2M2S模式有利于提升单位面积鲜食大豆的荚果鲜重,增幅为20.8%,且播种越早,荚果鲜重越高。2M2S和4M2S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其中土地当量比分别比S模式提高了66%和40%,经济效益分别比S模式提高了1.32倍和61.7%,经济效益也分别比M模式提高了94.7%和35.2%,且2M2S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4M2S模式;同时,播期越早,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越高。与S模式相比,2M2S模式的鲜食大豆蛋白质含量显著提升,但3个播期之间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和播期主要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与M模式相比,2M2S和4M2S模式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7.6%和22.6%,土壤速效钾的增幅分别为22.0%和5.4%,且播期越早,土壤碱解氮含量越高。因此,在红壤丘陵区,2M2S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并显著提升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且在4月12日至5月12日之间,鲜食大豆播种越早越有利于。


头季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腋芽萌发及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设置保留4.5个、3.5个和2.5个伸长节间的留桩高度,测定不同留桩节位处理下的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含量及再生季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留桩高度下,高节位腋芽生长速度大于低节位腋芽,减少伸长节间数可促进下部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变化显示,不同留桩高度下,腋芽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Tzr)含量自下而上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水杨酸(S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生长素(IAA)和异戊烯腺嘌呤(iP)含量变化规律与留桩高度相关,保留2.5个伸长节间,IA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3.5及4.5个伸长节间,则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4.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较少的留桩节位数可增加低节位腋芽促发相关激素积累,降低生长抑制类激素含量,保留较多的留桩节位数促进上部腋芽萌发,顶端优势明显;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可显著提高再生季稻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保留4.5个伸长节间相比,再生季产量分别提高13.37%和9.61%。不同节位腋芽萌发与头季留桩高度密切相关,‘甬优4949’头季收割保留2.5~3.5个伸长节间,有利于下部大穗型腋芽萌发,提升再生季产量。


水稻多蘖矮杆突变基因HTD5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鉴定分蘖相关的功能基因,可为其功能的解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发现的多蘖矮杆突变体high tillering and dwarf (htd5)为研究材料,鉴定突变体表型,分析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在htd5中的表达量变化,并检测这些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的变异情况。【结果】(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htd5的一次分蘖数目、二次分蘖数目以及总分蘖数目均急剧增加,而株高、一次枝梗数目、二次枝梗数目则显著降低;突变体htd5倒Ⅰ、Ⅱ、Ⅲ节间伸长受阻,各节间直径也显著缩小;此外,突变体htd5的粒宽、粒厚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2)与野生型相比,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正调控因子D27、D14、D3、DHT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而负调控因子D5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均没有发生变异。【结论】突变基因HTD5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多蘖矮杆基因,通过调控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影响水稻分蘖的产生。


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甜玉米(Zea mays L. var. Rugosa Bonaf.)和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MC,甜玉米单作;MS,大豆单作;CS,甜玉米间作大豆),分别在甜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5年施氮(N1和N2)都显著增加了甜玉米鲜穗产量,但N1和N2处理间5年都无显著差异。相同施氮下间作较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5年都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不施氮的间作模式下甜玉米鲜穗产量在2020和2021年较2017年显著降低。甜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中,甜玉米施氮(N1和N2)对大豆鲜荚产量5年都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甜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相对N2,N1仅在2017和2020年分别显著降低了单作甜玉米的茎粗和间作甜玉米的穗位高。5年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间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株高相关性更强,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茎粗相关性更强。大豆鲜荚产量主要与单株总荚数、多荚数和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施氮能显著改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中的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农艺性状。过量施氮(300 kg·hm-2)未显著增加甜玉米鲜穗和大豆鲜荚产量。从节约成本和保护农田环境考虑,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有利于甜玉米和大豆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播期与密度对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产量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23
摘要:为了探讨播期、密度对油蔬两用型油菜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本文以中油杂19为试验对象,2020~2021年在典型的酸性红壤旱地开展摘薹方式、播期、密度三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为蕾薹期摘主序和蕾薹期不摘薹,裂区为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3日和10月13日(常规播期),副裂区为密度处理,行株距分别为30 cm×10 cm(33.3×10~5株·hm-2,D1),30 cm×12 cm(27.8×10~5株·hm-2,D2),30 cm×15 cm(22.2×10~5株·hm-2,D3),30 cm×20 cm(16.7×10~5株·hm-2,D4),分析不同处理下生育进程、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摘薹与未摘薹相比,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推迟6 d~15 d,株高、有效分枝部位高度分别显著降低10.6%、63.1%,茎增粗、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7.89%、21.9%,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基本不变,千粒重显著降低9.59%,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但降幅小于未摘薹处理;播期延后10 d,蕾薹期推迟达12 d,株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减小;随密度减小,生育进程不受影响,薹粗、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菜薹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菜籽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菜薹、菜籽产量受密度和播期共同影响,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栽培上提倡适当密植早播,从而兼顾菜薹和菜籽产量。


控释氮肥配比对红壤区双季直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23
摘要:探明红壤区双季直播稻控释氮肥适宜的施用比例,以期为直播稻科学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于2021年在江西省余江市直播稻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80%复合肥+20%尿素(N1)、50%控释氮肥+50%尿素(N2)、60%控释氮肥+40%尿素(N3)、70%控释氮肥+30%尿素(N4)5个处理,监测早、晚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表观盈余等指标,并分析氮素表观盈余量与氮肥利用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N2、N3处理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提升效果最好,可使早稻产量增加5.7%~6.5%,晚稻产量增加9.0%~10.0%,早稻氮素吸收量提高7.5%~7.7%,晚稻氮素吸收量提高8.6%~9.7%,但晚稻产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均低于早稻。氮素表观盈余量以N4表现最高,N2、N3处理较低,且晚稻氮素表观盈余量均高于早稻。氮素表观盈余量与氮肥利用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氮素表观盈余量增加10 kg·hm-2时,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降低了6.3%、6.2%。因此,等氮水平下,50%~60%比例的控释氮肥更有利于双季直播稻产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提升,为红壤区双季直播稻控释氮肥最佳施用比例。
关键词: 控释氮肥配比 直播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氮素表观盈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