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濒危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保护学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乡野生稻("东野")蕴含大量优异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栽培稻遗传改良重要的种质资源。然而"东野"正面临着急剧减少甚至灭绝的威胁,因此评价并保护现存"东野"的遗传多样性刻不容缓。同时"东野"的多样性研究对解析其遗传进化机理以及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综述了近年来不同保存方式、不同年份、不同世代以及与其他生态类型野生稻和栽培稻等多个角度有关"东野"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成果。通过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科学统一的遗传多样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东野"遗传多样性研究前景和生态保护建议。


辣椒种间杂种的表型鉴定及SRAP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微辣一年生辣椒自交系B9431为母本(P1)、强辣野生灌木辣椒H108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其种间杂种.对种间杂种F12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以期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验证种间杂种的真实性.结果表明,F1兼具双亲的形态特征,大多数表型性状介于P1与P2之间.SRAP分析显示,F1与P1、P2共有带550条,占总位点数的68.4%,与P1或P2共有带159条,占19.8%;F1与P1遗传相似系数为0.856,与P2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86,表明杂种在DNA水平上更趋向于母本.
关键词: 一年生辣椒 野生灌木辣椒 种间杂种 表型性状 SRAP


UPLC-MS/MS测定水稻内源茉莉酸含量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幼苗为材料,研究内源茉莉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定量分析。用甲醇浸没植物组织样品提取JA,提取液经过固相萃取小柱(SPE-NH2)去除杂质,二氢茉莉酸(H2JA)作为内标物,通过UPLC-MS/MS仪进行定量分析。设置5,20,100 ng/g 3个加标水平,测定加标回收率及其变异系数。JA和H2JA均采用ES-电离模式和MRM扫描模式,采集特征离子分别为母离子209 m/z、子离子58.7 m/z和母离子211 m/z、子离子58.7 m/z。结果表明利用UPLC-MS/MS检测的JA在2~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使用氨基柱进行处理前后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83%和1.92%,3个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9.16%~93.46%。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 茉莉酸 定量 水稻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产。在0~195kg/hm2施氮范围内,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产量、氮素积累总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kg子粒需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结实率显著下降;每穗粒数施氮处理极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24×104~30×104蔸/hm2的栽插密度范围内,有效穗数和生物产量随栽插密度的提高而提高,每穗粒数和分蘖穗率下降,结实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产量与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呈抛物线关系,最适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为14.90t/hm2和155.4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N195kg/hm2与30×104蔸/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中早22发挥高产潜力。


施肥与耕作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通过田间实地监测,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南方典型红壤坡耕地采取不同施肥量及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养分利用率及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卜优化施肥(减氮增钾)和花生优化施肥(减氮增磷),作物对氮磷养分吸收量均不会减少,同时提高了氮素养分利用率,萝卜提高15%,花生提高3.3%,优化施肥对磷素利用率没有影响且利用率较低,萝卜为8.55%~8.73%,花生为2.47%~2.63%。花生垄作氮肥利用率提高12.15%~12.77%,磷肥利用率提高1.24%~1.28%;同时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6;垄作使径流总量降低0.43×105L·hm-2,垄作+秸秆覆盖比单纯垄作径流总量降低0.14×105L·hm-2;除对照(CK)外,径流水中TN、TP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可溶性养分(NO3--N、NH4+-N、STP)后期有所不同,不同时期径流水中养分浓度变化较大,主要与施肥、农事活动及降水养分浓度有关;径流水氮磷养分流失总量与施肥量呈正比;旱地土壤氮素主要以泥沙结合态流失,NO3--N是可溶性无机氮流失的主要形态,占TN的10.53%~12.48%,NH4+-N次之,占TN的6.19%~8.33%,磷素也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STP占TP的29.38%~40.74%。


江西省主要养鸡地区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血清学调查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江西省鸡传染性贫血的流行情况,对江西省11个地市主要养鸡地区的24个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CIA)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60份血清样品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ELISA抗体总阳性率为80.65%,蛋鸡群、肉鸡群和地方鸡群CIAV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7.45%、84.03%和82.14%。说明目前江西省各地饲养的鸡群中CIAV感染相当普遍;各鸡场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最低的抗体阳性率只有5%,最高的阳性率达100%,肉鸡、蛋鸡、地方鸡CIAV抗体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 血清学调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江西省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14个不同类型品种为试材,对甘蓝开展度、外叶数、球高、球径、球形指数、中心柱长、中心柱长/球高、紧实度、生育期和叶球质量等10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蓝主要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变异系数(CV)范围为6.97%(球高)~25.44%(球径);遗传力为22.52%(球高)~97.79%(生育期);除球高外,其他9个性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集约于3个主因子上,F1为丰产因子,F2为中心柱长因子,F3为球高因子,这3个主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6.38%,保持了10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相对湿度72%,光照L∥D=12h∥12h条件下,油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历期分别为0.98、3.23、4.30d。幼螨发育到成螨共需8.52d,存活率为83.33%,雌虫不产卵。丝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历期分别为2.55、0.97、2.38、2.07、3.20、11.17d。平均每头雌螨日产卵量1.78粒,总产卵量58.60粒,产卵持续时间33.53d,无不产卵个体。其日产卵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回归方程为y=0.155 4t-0.002 80t2(R2=0.951 5,p<0.000 1)。取食丝瓜花粉的巴氏钝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28.13,净生殖率为R0=26.813,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30.139d,内禀增长率rm=0.109,周限增长率λ=1.115,种群加倍时问t=6.352d。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丝瓜花粉比油菜花粉更适合饲养、繁殖巴氏钝绥螨。


稻草补饲百脉根瘤胃体外发酵及微生物蛋白合成的组合效应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稻草(RS)添补百脉根(LC)的瘤胃体外发酵及微生物蛋白(MCP)合成的组合效应(AEV)。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体外批次培养48 h,研究RS分别添补0%、10%、20%、30%、40%、50%、60%、70%、80%、90%与100%LC(LC0、LC10、LC20、LC30、LC40、LC50、LC60、LC70、LC80、LC90与LC100)在3、6、12、24、36与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并计算出MCP的AEV。各组各时间点的pH 6.64~6.99,每100 mL瘤胃液中NH3-N 2.98~28.74 mg,MCP 1.18~5.87 mg/mL,AEV 0.642 7%~7.568 3%。各组所测定时间点的平均AEV自高到低的排序为:LC30(3.584 4)、LC40(3.396 4)、LC50(2.890 2)、LC60(2.092 7)、LC20(1.886 9)、LC10(1.023 2)、LC70(0.902 4)、LC80(0.252 6)与LC90(-0.074 4),括号中的数字为AEV,单位为%。本研究表明RS补饲30%LC瘤胃体外发酵MCP的组合效应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