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淡绿叶基因PGL11的鉴定与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颜色的变化与水稻的生长发育直接相关。发掘水稻叶色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日本晴获得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淡绿叶突变体,暂命名为pgl11(pale green leaf 11)。在不同生育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在苗期,取野生型与突变体叶片进行叶绿体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在分蘖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光合参数并观察气孔结构。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pgl11的主要农艺性状。以pgl11为母本,南京6号为父本构建相应的F2群体,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从苗期开始,突变体pgl11的每一片新叶均表现为淡绿色,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发育异常。随着叶片的生长,叶色由淡绿逐渐转绿,至抽穗期时叶绿素含量亦无明显差异。pgl11还表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明显下降,胞间CO_2浓度上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pgl11的气孔发育异常。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如株高、剑叶宽、二次枝梗数、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千粒重以及结实率等均显著降低。对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以及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表明,突变体pgl11中参与叶绿体转录和翻译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C6和C8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0 kb。【结论】该定位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报道,推测PGL11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水稻干物质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育期的干物重对粤晶丝苗2号、粤农丝苗、合美占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设置了早造和晚造两次不同氮肥梯度随机区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拔节孕穗期时最高,且其随着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在乳熟期达到最低值;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乳熟期降至最低;齐穗期的穗干物质分配比例不到20%,而乳熟期的穗干物质量将近占总干物质量的43%;早造和晚造水稻的结实率差异极显著,总干重差异显著,而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差异不显著;齐穗期以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与干物重呈负相关,而叶干重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大,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总干重与产量呈正相关。水稻干物重是决定高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产量 干物质 叶干重 茎干重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及硝化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湖南紫潮泥和江西黄泥田两种典型稻田下的绿肥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晚稻收获后两种土壤的养分性状、硝化强度、硝化势及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基因丰度,探讨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类稻田土壤肥力、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两地试验处理一致,包括:1)不施肥不种紫云英(CK);2)冬种紫云英不施化肥(GM);3)不种紫云英单施化肥(CF);4)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GM+CF)。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可以改善两种典型稻田土壤pH,即提高江西酸性土壤pH、降低湖南碱性土壤pH;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两种典型水稻土的硝化能力不同,江西黄泥田的硝化强度及硝化势均明显低于湖南紫潮泥。在湖南紫潮泥中,各处理硝化强度在0.269~0.325μg/(g·h)之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硝化势在培养第5周达到10.25%,紫云英配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潮泥的硝化作用。江西黄泥田中,各处理硝化强度在0.010~0.021μg/(g·h)之间,硝化势从培养第3周开始上升,在培养第5周达到5.41%;单独种植翻压紫云英相对于不施肥对照提高了土壤硝化强度及硝化势,与施用化肥处理效果相当,绿肥配施化肥对硝化作用的促进最强。AOA在紫潮泥和黄泥田中均占优势地位,紫潮泥中AOA-amoA基因丰度显著高于黄泥田,冬种紫云英对紫潮泥中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均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提高了黄泥田中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与冬种紫云英对硝化强度和硝化势的影响一致。
Bt蛋白在水稻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含量及对抗虫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Bt基因在水稻杂交转育过程中抗虫作用的稳定性,以分别转入cry1C和cry2A基因的抗虫水稻品系T1C-19和T2A-1为供体亲本,与10个恢复系杂交并回交,筛选BC1F3代转基因纯合株系,用ELISA法测定水稻叶片和茎秆中Bt蛋白含量。结果表明,4个转cry1C株系和5个转cry2A株系叶片和茎秆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亲本,且降低了16.62%~62.03%;相同遗传背景下,叶片和茎秆中的Bt蛋白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室内转cry1C株系和转cry2A株系上二化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50%~95.83%和37.50%~83.33%,其中在cry2A株系上的校正死亡率与茎秆中的Cry2A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田间自然发虫条件下,纯合株系的单株卷叶数和枯心率最高仅为3.97和9.37%,受害程度与相应组织中Bt蛋白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Bt蛋白含量会受到水稻遗传背景的影响,但杂交后代株系在田间仍能表现出很好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丰水期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化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鄱阳湖悬浮颗粒物(SPM)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在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设置了59个采样点,采用ICP-MS分析了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鄱阳湖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的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74.40、5.92、343.24、99.27、61.61、160.32 mg·kg~(-1),分别是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7、59、7、5、5和3倍,表明鄱阳湖悬浮颗粒物中6种金属元素均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其中Cd的富集程度最为严重,需要高度关注.鄱阳湖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现中部>南部>北部的趋势,这是由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源的分布、水动力条件和地形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乐平市开展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
《南方农机 》 2017
摘要:保护性耕作可以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产等多种功效,但目前对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水田开展保护性耕作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和推广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2016年乐平市开展了水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项目组成员进行了"稻-油"轮作模式下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乐平市高家镇梅岩,试验面积为0.67hm2,试验田土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遵循的4项技术原则,进而对江西省循环农业的四大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今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出了9条建议:1加强循环农业重要性、必要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循环农业;2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3充分利用江西省丰富的光、温、水、土资源,挖掘种植潜力,调整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4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5大力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或通过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加工有机肥再还田,实现农田有机质良性循环;6进一步完善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牧良性结合、种养殖业双赢;7大力扶持牧草种植,促进草食畜禽产业发展;8以循环理念带动生态旅游、庭院经济发展;9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