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猪存亡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验证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当前政府对生猪的监管停留在标签式耳标的被动监管上,但由于监管滞后经常出现死猪被丢弃的恶性事件发生,为了解决监管部门对生猪存亡状态远程监管难的问题,同时便于养殖企业监测生猪的心率,对异常心率的生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笔者设计一种集生猪心率采集及生猪存亡判断的远程监测系统。【方法】系统采用无线传感网的数据传输架构模式,由智能耳标、路由节点、网关、远程服务器、猪场监测中心、政府监管部门监测中心组成。智能耳标采集数据通过无线Zig Bee网络经路由节点,由网关中的GPRS模块将数据经由Internet转发至远程服务器中,软件系统自动对数据异常生猪报警。参考人用穿戴式心率监测的设计,采用光电心率测量法,使用LED及光感应器,结合滤波电路、放大电路设计了心率传感器。同时为确定LED的发光波长及光感应器的感应波长,通过采集不同体重杜长大猪耳处血液样本,运用郎伯比尔定律,利用分光光度计研究生猪血液中(Hb O2)与脱氧血红蛋白(Hb)对光谱吸光度规律,从光电心率测量法的原理出发,分析心率传感器在运动状态下测量不精确的原因。此外结合生猪的睡眠习性利用姿态传感器MPU6050中的DMP(Digital Motion Processor)获取稳定的姿态数据,并识别心率传感器采集的不准确的数据。最后采用具有Zig Bee协议的CC2530通过自带的ADC转换器、I/O模拟IIC通信协议实现心率传感器、MPU6050的数据读取,并通过Zig Bee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用其PM2(睡眠)模式降低功耗,制成集心率与姿态的监测为一体的耳标佩戴在猪耳上。【结果】研究表明从Hb O2与Hb对光谱吸光度规律观测,同时考虑到电子元件的成本、通用率,对生猪生活影响等因素,560 nm光用于生猪光电式心率测量效果明显。生猪心率传感器采用该波长光对生猪心率测量与传统人工测量方法对比,心率误差为0.9%,由于生猪卧睡时间占75%以上并且基本只在进食前后活动,因此心率传感器可较长时间对生猪进行监测,尤其是利用MPU6050监测运动情况,故该系统可实现对生猪静态下进行心率监测、动态下进行姿态监测,当在静态下无心率数据则代表生猪死亡。【结论】由于该耳标质量轻、体积小、功耗低、测量准确,可以较为便利地实现在静态下对生猪进行心率监测和动态下的姿态监测,即实现了生猪存亡状态监测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生猪心率的长期监测。改变了传统RFID耳标的被动监测模式,对改善生猪的福利水平及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猪心率 姿态 生猪习性 CC2530 智能耳标

锌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镉吸收转运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以湘晚籼12号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0.4mmol/L锌对镉胁迫下水稻镉吸收转运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受到极显著抑制,根系鲜重、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明显下降,随胁迫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程度加重;0.4mmol/L锌对镉胁迫有一定缓解作用,可不同程度减轻对水稻幼苗的毒害,促进根系各指标的增加,与不同程度镉胁迫处理相比,锌对水稻幼苗根系鲜重、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增加1.8%~38.8%、-0.04%~25.0%、-0.05%~29.9%、-0.06%~28.3%;Zn能减少镉胁迫下水稻对Cd的吸收积累量,在短期(3d)内,加Zn处理较10、20、50μmol/LCd胁迫处理,水稻幼苗总积累量分别减少28.4%、24.9%、8.3%,差异显著,但长期(6d、9d)情况下,降Cd处理效果不显著;加Zn处理极显著促进了胁迫情况下Cd向地上部运输,转运系数达0.21~0.28,较单纯Cd胁迫处理差异极显著,Cd在水稻幼苗体内的再分配差异显著。

关键词: 水稻幼苗 胁迫 吸收转运 根系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泰和乌鸡体尺和屠宰性能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湖北畜牧兽医 2017

摘要:为研究泰和乌鸡的基本生产性能,试验以150日龄泰和乌鸡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尺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显示150日龄泰和乌鸡屠宰率和全净膛率达到92%和64%以上,表明泰和乌鸡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泰和乌鸡体斜长与与半净膛重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净膛重、翅膀重显著相关(P<0.05);胸宽与屠体重和腿肌重等极显著相关(P<0.01)。

关键词: 泰和乌鸡 体尺 屠宰性能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永修县历年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生物灾害科学 2017

摘要:根据永修县植保站简要分析了永修县二化螟趋重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化螟的防治策略。应针对二化螟种群不断积累,迅速回升和二化螟抗药性已显著增强的特点,进行翻耕灭茬,减少虫源基数;做好预测预报,推广科学防虫;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插花稻田;推行综合治理,平衡生态条件。

关键词: 二化螟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永修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约江西油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作物研究 2017

摘要:江西虽是油菜主产省,但油菜单产不高,品质不佳,缺乏竞争力,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建议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布局,推进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广社会化服务模式,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等为着眼点,进一步提升江西油菜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油菜 产业 对策 江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修水黄羽乌鸡屠宰性能和蛋品质测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研究修水黄羽乌鸡的基本生产性能,以43周龄修水黄羽乌鸡为研究对象,进行屠宰性能和蛋品质测定。结果表明,43周龄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分别为85.27%和61.02%,表明修水黄羽乌鸡种鸡有良好的生产性能。修水黄羽乌鸡龙骨长与屠体重显著相关(P<0.05);胸宽与屠体重、全净膛重、腿重、腿肌重极显著相关(P<0.01)。修水黄羽乌鸡种鸡蛋哈氏单位(62.13±8.18)偏低;蛋黄重(15.03±1.27)g与其他地方品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修水黄羽乌鸡 屠宰性能 蛋品质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我国南方单季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CK)、尿素单施(N)、尿素与紫云英配施(NM)3个处理,研究紫云英还田对南方单季稻田NH_3挥发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和NM的氨挥发通量在氮肥施用后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8 kg·hm~(-2)·d-1和9.27 kg·hm~(-2)·d-1),之后迅速下降。在整个监测期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93.4 kg·hm~(-2)和79.8 kg·hm~(-2),分别占氮素施用量的25.7%和21.9%。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和pH值以及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与氨挥发速率或累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N相比,NM显著降低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以及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37.8%),最终显著降低外源氮素NH_3挥发累积量和挥发系数(14.6%和14.8%)。综上,NM可有效减少单季稻田外源氮素NH_3挥发损失,从而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降低氮素养分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紫云英在缓解模式内氮肥气态损失,提高氮素当季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云英 单季稻 氮素 NH3挥发 羟胺还原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壳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7

摘要:为了探究家禽种蛋孵化出苗后蛋壳(不含内外壳膜)循环再利用效果,将孵化出苗后蛋壳与壳膜进行了高效消毒与粉碎分离,通过蛋壳不同比例替代常用饲粮生产使用的石粉,应用于土杂三黄鸡生产。结果表明,在45 d、60 d、75 d各组的总体重及不同期间各组的增重率、料肉比、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蛋壳可完全替代基础饲粮中石粉的用量。

关键词: 种蛋 孵化 蛋壳 肉鸡生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春播区芝麻“一病三虫”的发生规律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2012—2015年对在干旱春播地区推广的芝麻品种汾芝2号进行病虫害系统观察,并对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汾芝2号枯萎病呈现"前轻后重"的特点,苗期不发病,花期开始逐步加重。蚜虫呈现"轻-重-轻"的特点,苗期不发生,现蕾期和开花期严重,终花期以后不再发生。斑须蝽和烟盲蝽呈现"轻-重-轻"的特点,苗期不发生,现蕾期和花期加重,终花期后消失。研究发现,降水量多的条件下枯萎病发病严重,干旱条件下蚜虫发生严重,高温、干旱环境下斑须蝽和烟盲蝽发生数量多。

关键词: 芝麻 枯萎病 虫害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解温度对制备不同类型秸秆生物炭及其吸附去除Cu~(2+)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摘要:[目的]探讨热解温度对制备不同类型秸秆生物炭及其吸附去除Cu~(2+)的影响。[方法]以玉米、水稻、芝麻3类秸秆为原料于400~700℃热解炭化制备生物炭,探讨热解温度对秸秆生物炭的结构官能团、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评价生物炭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生物炭的pH和比表面积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而产率却逐渐稳定,其中热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稻和芝麻秸秆生物炭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生物炭对Cu~(2+)的吸附效率与生物炭的种类和热解温度有关,升高热解温度有利于提高生物炭对Cu~(2+)的吸附去除率,且水稻和芝麻秸秆生物炭的吸附效率明显高于玉米秸秆生物炭,其中700℃下热解所制备的水稻和芝麻秸秆生物炭对Cu~(2+)的去除率可达100%。[结论]该研究可为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热解温度 Cu2+吸附去除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