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花器性状与果实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1 a生辣椒花器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1 a生辣椒4个变种29份材料的8个花器性状和4个果实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花器性状和果实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变异系数(CV)范围为13.10%(花纵径)~86.81%(单果重);遗传力在30.81%(果纵径)~88.73%(子房横径);8个花器性状与4个果实性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表明:12个花器及果实性状集约于3个主因子上,F1为横茎/重量因子,F2为纵径因子,F3为形态指数因子,这3个主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4.83%,保持了12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芥蓝与菘蓝族间原生质体融合及杂种愈伤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聚乙烯乙二醇(PEG)和二甲基亚砜(DMSO)共同诱导融合的方法,成功获得芥蓝与菘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再生愈伤。利用9对SRAP随机引物对亲本和再生愈伤DNA进行扩增以鉴别再生愈伤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在再生愈伤的DNA条带中,与供体菘蓝相同的带占93.07%~94.16%,与受体芥蓝相同的条带占70.24%~75.78%,并有少量新增带和缺失带出现,再生愈伤的DNA带型为双亲的叠加,为真正的族间杂种愈伤。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杂种愈伤明显聚在一起,其遗传组成十分相似,与菘蓝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芥蓝的遗传关系稍远。


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猪粪和粉碎秸秆作为2种不同有机肥源,均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2种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旱地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而腐熟猪粪配施化肥处理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施猪粪处理和纯施秸秆处理(P<0.05)。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提高红壤肥力的基本途径;2种有机肥源均能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其活性,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种有机肥提高了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不同的有机肥源处理之间各种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维生素D_3对丝毛乌骨鸡组织中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调控
《动物营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维生素D_3对丝毛乌骨鸡组织中β-防御素(AVBDs)基因表达的调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饲喂不同水平(800、1 600、3 200和6 400 IU/kg)维生素D_3对丝毛乌骨鸡胸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法氏囊中3个β-防御素(AVBD-1、AVBD-5和GAL-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β-防御素基因在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乌骨鸡AVBD-1和GAL-1基因的最高表达水平都在采食了3 200 IU/kg维生素D_3时的空肠;AVBD-5基因的最高表达水平在采食了1 600 IU/kg维生素D_3时的十二指肠;在依次采食维生素D_3 800、1 600、3 200和6 400 IU/kg的乌骨鸡组织中,3个β-防御素基因都存在先升后降的表达趋势。结果表明,β-防御素基因在同一组织的表达水平与维生素D_3饲喂水平存在剂量关系,适宜的维生素D_3饲喂水平能上调这3个β-防御素基因在乌骨鸡组织中的表达量。
关键词: 丝毛乌骨鸡 维生素D_3 调控 β-防御素 实时定量PCR


瘦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解剖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瘦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1、 10和100NMOL/L)的瘦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DRG神经元;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0和100NMOL/L的瘦素能促进DRG神经元中BCL-2蛋白的表达;瘦素对BAX蛋白表达没有影响.结论:瘦素能促进DRG神经元中BCL-2蛋白的表达,提示瘦素可通过提高BCL-2蛋白表达来抑制BAX的促凋亡作用,从而改善DRG神经元的存活.这对进一步研究瘦素对DRG功能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瘦素 背根神经节 BCL-2蛋白 BAX蛋白 免疫印迹


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可区分籼粳亚种的22对SSR特异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8个自然居群的51份材料进行了SSR分析。这些引物在海南普通野生稻中能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及不同居群海南普通野生稻特有的带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型多于偏籼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稻新不育系科丰A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科丰A表现出早熟性,该不育系与晚籼恢复系所配组的F1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显性早熟现象。为了解该不育系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一整套抽穗期感光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T65Eb、T65Ebm、T65m、NIL(Hd1)和NIL(Hd4)等对科丰A抽穗期感光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科丰A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uSe-1uEf-1Ef-1,并带有感光基因E1的显性抑制基因(暂定名为Su-E1)和感光基因Se-1u的隐性抑制基因(i-Se-1)。分析了由该不育系配组的杂种F1表现早熟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科丰A所带早熟相关基因的育种利用价值。


钠钾交互作用下水稻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特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钠钾交互作用下水稻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特征,为钠离子转运机制的分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日本晴水稻为材料,通过盆栽水培研究了钠钾交互作用下水稻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特征。[结果]高Na+显著抑制水稻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但盐胁迫下短时间的K+饥饿并不影响水稻的生长、根系的发育和根冠比。K+和Na+互相抑制吸收,且Na+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K+的作用。Ca2+在高钠处理的水稻体内含量有上升趋势,而Mg2+在地上部含量有下降趋势,在根系则差异不显著,K+的缺乏能促进Mg2+的吸收。盐胁迫能显著增加根系和地上部阳离子总数,但K+饥饿下地上部阳离子总数提高。高Na+显著降低氮的含量,K+只对地上部氮的累积影响较大,而磷则相反。各营养元素因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的根冠分布。[结论]揭示了水稻在钠钾交互作用下体内吸收转运机制。


畜禽黑色素及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黑色素对畜禽乌骨及体色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在人和鼠上的试验结果表明,与黑色素相关的基因有很多,作者对一些影响畜禽黑色素的主要基因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