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始花节位遗传研究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特早熟辣椒‘B9431’与‘吉林长椒’杂交组合多个世代群体始花节位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B9431’始花节位受1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B9431×吉林长椒始花节位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2%、76.56%和86.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96%、18.58%和7.94%。


三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6442S、8011S、1290S和5个父本配制12个组合,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P1、P2、F1、F2结实率性状进行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12个组合的最适模型不相同,但都集中在B、D、E三模型,不育主基因在所有组合中都存在,只是主基因表达的对数及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效应有所差异。以1290S为母本的两个组合中,1290S/1990的遗传效应偏重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1290S/新露B偏重于上位性效应遗传,它们的遗传率均达94%以上;以6442S为母本的组合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比重都较高,但它们的基因遗传率变化幅度较大,达73.32%~99.17%,其中组合6442S/新露B和6442S/R402、6442S/1990存在多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率最小为0.83%,最高达35.52%;以8011S为母本的组合中,8011S/测64-7和8011S/1990的上位性遗传效应较强,其余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遗传为主,有两个组合呈多基因遗传,为组合8011S/R402和8011S/199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3%和5.94%,基因遗传率最高达99.06%之多,最小只有67.57%(组合8011S/新露B)。


木豆的研究动态及利用现状
《世界农业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木豆[Cajanuscajan(L.)Mill]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木豆亚族,木豆属中的一个栽培种,也是迄今发现木豆属32个种中惟一的一个栽培种。木豆起源于印度,最早在尼罗河流域和非洲地区传播,栽培木豆大约在1500年前从印度中部传入中国。木豆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和亚热带食用豆类作物,也是惟一的木本食用豆类作物,尽管木豆的面积和产量居普通菜豆、鹰嘴豆、豇豆和豌豆之后.名列第五和第六位,但是由于其用途远比其他豆类广泛,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当地的农业耕作体系而大力发展。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红壤丘陵区水田多熟制种植效益
《江苏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净收入、产投比、化肥生产效益、劳动生产效益、产出能、人体营养满足度6个指标,对地处红壤丘陵区的江西奉新县的新型种植制度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价。从粮食安全角度分析,与常规种植制度比较,当季粮食作物产量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全年粮食产量有较大变化:从纯收入来看,扬花萝卜—金丝搅瓜—晚籼稻的纯收入最高,为25650元/hm2;从产投比来看,油菜—早籼稻—晚籼稻的最高,为4.02;从化肥生产效益来看,冬闲—饲料稻—晚籼稻的最大,为19.82元/kg;从劳动生产效益来看,冬闲—饲料稻(养猪)—晚籼稻的最高,为56.19元/工。综合评价前三位是:冬闲—饲料稻(养猪)—晚籼稻、扬花萝卜—金丝搅瓜—晚籼稻、冬闲—青饲玉米(养牛)—晚籼稻,其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7933、0.7834和0.7420。所得结果与当地调查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与可育株同工酶比较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杂合不育株和隐性可育株幼穗发育期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3种同工酶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同工酶酶谱未见差异,且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基本相同;幼穗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EST、POD、COD的同工酶酶谱在雌雄蕊形成期存在差异,与可育株的同工酶酶谱相比,不育株除在谱带的显色速度、颜色和带宽上存在差异外,在谱带数及其分布未见差异;在单核期花药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比可育株多1条EST、少2条POD和2条COD同工酶带,在三核期也呈上述特征。表明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在叶片中不表达、幼穗中部分表达和花药中充分表达,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的时空和特异性。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程序的扰乱是引起花粉败育的最主要的原因。


原、异位保存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我国异位保存的普通野生稻是否能够代表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性,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方法对江西省东乡县庵家山和水桃树2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原、异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庵家山居群原、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000和0.3555,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只有原位保存群体的71.1%,并且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聚集在一起,仅为原位保护材料聚类图中的一个分支;虽然水桃树居群原、异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00和0.4577,相差较小,并且原、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似乎异位保存群体能够代表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但异位保存的14份材料在聚类图中有6份相邻的材料聚集在一起,说明异位保存取样时没有考虑野生稻植株的空间分布,属于重复取样,重复取样的比率高达42.9%。将2个分布点原、异位材料合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与庵家山分布点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推测我国保存的普通野生稻资源所包含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少,重复频率较高。建议进行普通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再收集,并对已保存的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全面鉴定,剔出重复样品。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SSR 遗传多样性 原生境保护,异位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