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抗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研究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的影响,分别采用南瓜砧(日本雪松)、厚皮甜瓜砧(甬砧9号)、薄皮甜瓜砧(绿皮梨瓜自交系63号)作砧木嫁接薄皮甜瓜自交系,研究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抗逆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砧(日本雪松)嫁接苗的耐湿性和抗病性较好,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30%,果实口感差,成熟后易产生发酵果;厚皮甜瓜砧(甬砧9号)嫁接保湿期砧木易腐烂,成活后抗病性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10%,产量最高,为41 950.5 kg/hm2;薄皮甜瓜砧耐湿性好,枯萎病抗性较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30%,且果实肉质变细嫩,风味好,但产量最低。

关键词: 薄皮甜瓜 嫁接 砧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异地还田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耕作制度。研究长期单施紫云英异地还田和配施化肥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旨在为优化施肥策略、促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每年测定水稻产量,2023年水稻收获后结束试验。试验共设置了10个处理:以不施化肥和紫云英为对照(CK);单施紫云英鲜草30 t/hm2 (GM30)、60 t/hm2 (GM60)、90 t/hm2 (GM90)、120 t/hm2 (GM120);常规氮磷钾化肥375 kg/hm2 (CF);45 t/hm2紫云英鲜草+常规化肥用量的20%、40%、60%、80%,依次记为GM45+20%CF、GM45+40%CF、GM45+60%CF、GM45+80%CF。紫云英鲜草采用异地还田方式施用。计算了肥料水稻增产力、肥料水稻增产率、紫云英化肥替代率、化肥和紫云英的经济价值、肥料水稻增产效益和肥料比较效益。【结果】各施肥处理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GM45+60%CF和GM45+80%CF处理稻谷产量较高。化肥的水稻增产率均值为5.74 kg/kg,紫云英的水稻增产率均值为29.19 kg/t;紫云英的平均化肥替代率为5.76 kg/t,肥用紫云英生产水稻的经济价值为119.17元/t。以紫云英为唯一肥源生产水稻,紫云英异地还田存在正效益的最大用量在90 t/hm2。紫云英与化肥配施生产水稻,紫云英异地还田量45 t/hm2并配施常规化肥用量的40%~60%时比较效益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紫云英鲜草异地还田60~120 t/hm2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此时紫云英肥用的增产效益较高;紫云英鲜草异地还田45 t/hm2配施150 kg/hm2化肥氮磷钾是较合理的水稻养分管理方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生产水稻时,异地还田紫云英鲜草的肥用经济效益盈亏点用量为15.86 t/hm2

关键词: 紫云英 化肥 水稻产量 肥料水稻增产率 紫云英化肥替代率 肥料比较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耕措施下紫云英还田水稻土中DOM组成特征与CH4排放的关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分管理下(先干耕再复水)紫云英还田水稻土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组成结构与甲烷(CH4)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室内培养法,以不添加绿肥(紫云英)不干耕(DW-0)为对照,设置不同水分管理处理(不干耕、干耕5 d、干耕10 d),运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评估土壤DOM组成、荧光光谱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干耕5 d(G+DW-5)处理下DOM含量与CH4累计排放量均显著降低;随着干耕时间延长,DOM含量与CH4累计排放量都呈上升趋势。通过3DEEM-PARAFAC法得到三种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C1)、类腐殖酸(C2)、类蛋白质(C3),且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土壤DOM荧光组分组成存在明显差异。G+DW-5处理下土壤DOM中类腐殖质组分(C1+C2)含量最高,占比可达79.88%;限制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水分管理下土壤DOM组分分异明显。G+DW-5处理下DOM腐殖化指数(HIX)为5.11,显著高于其他水分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CH4排放量与C1组分、HIX指数显著负相关,而与C2组分、自生源指数(BIX)显著正相关,说明短期干耕可通过增加C1组分含量及土壤DOM腐质化程度来降低CH4排放。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紫云英还田水稻土DOM组成和结构特征与CH4排放量密切相关,可为稻田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绿肥 干耕 甲烷 可溶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红壤绿肥季施用磷矿粉的磷素效应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肥-水稻轮作是我国南方稻田常见的生产模式,研究绿肥活化磷矿粉的效果及对后茬水稻产量、磷素吸收的影响,可为江西红壤利用磷矿粉替代部分磷肥提供理论支撑。在江西南昌开展盆栽试验,设置绿肥种类和磷矿粉用量双因素,绿肥种类为紫云英(MV)、油菜(RA)、黑麦草(RY)及冬闲(WF)对照;磷矿粉用量为0(P0)、0.74(P1)和1.48 g·kg-1(P2),共12个处理。测定绿肥盛花期干物重、磷素吸收量、土壤磷库和磷酸酶活性,早稻、晚稻产量及磷素吸收量。结果显示,MVP2、RAP2和RYP2处理的地上部干物重分别为18.31、18.07和25.33 g·pot-1,较P0处理分别增加42.0%、42.7%和38.6%;磷素吸收量分别为49.10、60.83和36.13mg·pot-1,较P0处理分别提高40.5%、86.7%和45.5%。与P0处理相比,施用磷矿粉增加了不同处理土壤总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和稳定性磷库占比,增幅分别为13.4%~34.2%、23.0%~93.2%和4.0%~10.6%。与WF处理相比,绿肥处理活性磷库占比提高0.4%~1.0%,中等活性磷库占比降低0.6%~2.9%。各处理早稻和晚稻籽粒产量分别为26.33~45.87 g·pot-1和39.17~49.04 g·pot-1。与P0处理相比,MVP1和MVP2处理晚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5%和11.8%,早稻籽粒磷素吸收量分别提高34.4%和23.3%,MVP1处理晚稻籽粒磷素吸收量提高30.3%;RAP1处理晚稻籽粒产量增加9.1%;RYP1处理早稻籽粒磷素吸收量提高20.0%。与WF处理相比,MVP1、RAP1和RYP1处理早稻季磷矿粉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1.5%和2.3%,MVP2处理提高了1.9%,MVP1处理晚稻季磷矿粉利用率提高了2.6%。综上,施用磷矿粉提高了绿肥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紫云英和油菜活化磷矿粉效果优于黑麦草,紫云英处理后茬水稻的产量及磷素吸收量、磷矿粉利用率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

关键词: 绿肥 磷矿粉 水稻产量 水稻磷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制备肽螯合铜的结构及稳定特性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豆粕为原料,通过米曲霉固态发酵制备可螯合Cu2+的豆粕肽(soybean meal peptide-Cu2+,SBMP-Cu(II)),并探究SBMP-Cu(II)的螯合机制及其结构稳定特性。结果显示1~5 k Da SBMP对Cu2+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经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其螯合Cu2+能力达到(288.47±2.18)mg/g。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鉴定出1~5 k Da SBMP中有27个寡肽,其分子质量均小于1 500 Da,且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碱性氨基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在螯合Cu2+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Zeta电位等分析结果表明SBMP螯合Cu2+的主要活性基团为—COOH和—NH2,且所得SBMP-Cu(II)的结晶度增加,其表面电荷发生中和反应而形成粗糙球形团聚体。此外,SBMP-Cu(II)具有比SBMP更为优异的耐酸、耐热、耐盐性及体外消化稳定性,可作为新型铜补充剂有效提高Cu2+在胃肠道环境的生物可及性。本研究结果可为SBMP-Cu(II)补充剂的低成本高效制备和豆粕高价值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豆粕 米曲霉 固态发酵 螯合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 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 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 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水稻 产量 典型县域 可持续产量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养基和代次影响土壤可培养解磷菌多样性评估

土壤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续传代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土壤可培养解磷菌的群落变化。采用固体和液体无机磷(IPM)和有机磷培养基(OPM)分别对供试水稻土中解磷菌进行传代富集培养,获得第一代(1st-En)、第二代(2nd-En)和第三代(3rd-En)可培养微生物集合,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富集物和土壤DNA中细菌16S rRNA基因,评估土壤可培养“潜在”解磷菌群落富集规律及其占本底土著细菌群落的比例。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共检测到本底细菌群落58门、160纲、373目、575科和979属,而利用四种培养基连续传代三次共富集20门、35纲、80目、121科和223属“潜在”解磷菌。OPM富集“潜在”解磷菌分类单元数普遍高于IPM。可培养“潜在”解磷菌在土壤本底土著细菌群落中的比例在门水平最高(8.62%~25.9%),而在其他分类水平上仅为3.22%~12.5%。与本研究构建的已知解磷菌数据库进行比较,土壤本底包括已知解磷菌110属,而四种培养基连续传代三次共富集已知解磷菌83属,对土壤已知解磷菌属的培养比例为75.5%,亦表明土壤中至少约24.5%已知解磷菌属未被富集或遗漏。不同培养基和代次富集了优势解磷菌门,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和Firmicutes,三者之和为97.20%~99.97%;而在属水平下,不同培养基和代次富集了具有明显生理代谢特征差异的解磷菌属。此外,培养基还富集到大量尚未被证实具有解磷功能或特征基因的细菌属140个,占可培养“潜在”解磷菌群落62.8%,其中绝大部分为数量弱势的稀有属,少数具生长富集优势,如Chelatococcus等。通过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本研究揭示了培养基成分、培养基形态和传代次数均能强烈影响土壤可培养解磷菌多样性评估,为环境解磷菌资源的定向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解磷菌 无机磷 有机磷 连续传代培养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 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2024

摘要: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切实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对科技支撑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从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融合平台、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选准农业科研项目、择优选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主体、引育壮大农业科技成果“销售人才队伍”、加强“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产业 农业经营主体 成果宣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特色柑桔轻简高效生产情况分析与展望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轻简高效生产作为一种省工、省时、省力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在江西省果园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柑桔实际生产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准确摸清当前江西特色类柑桔轻简高效技术(模式)实际生产应用现状,先后调查了江西省兴国县、寻乌县、信丰县、安远县、于都县、遂川县、峡江县、吉安县、吉水县、新干县、南丰县等柑桔主产区,通过专题座谈、现场咨询、调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梳理总结了全省特色柑桔类轻简高效技术运用、政策支持、取得成效、老旧果园等整体情况,深入剖析了制约柑桔轻简高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 江西 特色 柑桔 轻简 高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