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0份番茄材料6种病害9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番茄生产上病害频发,给番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检测6种番茄病害的9个抗性基因,以挖掘多抗番茄种质资源,为番茄抗病聚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番茄总DNA,根据已发表的引物对200份番茄材料的灰叶斑病抗性基因Sm,叶霉病抗性基因Cf-5和Cf-9,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Ty-2和Ty-3/3a,根结线虫病抗性基因Mi,枯萎病抗性基因I-2和晚疫病抗性基因Ph-3进行PCR扩增。【结果】200份番茄材料中,含灰叶斑病纯合抗性基因Sm的番茄材料为90份,杂合19份;叶霉病抗性基因中,含Cf-5的材料为12份,含Cf-9的材料为162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中,含纯合Ty-1的材料为33份、杂合17份,含纯合Ty-2的材料为7份、杂合1份,含纯合Ty-3/3a的材料为31份、杂合20份;根结线虫病抗性基因中,含纯合Mi的材料为60份,杂合28份;枯萎病抗性基因中,含I-2的材料为75份;晚疫病抗性基因中,含纯合Ph-3的材料为25份,杂合5份。200份番茄材料中,含3个或3个以上抗性基因的材料有126份、占比63%;其中含5个抗性基因的材料有19份;含6个抗病基因的材料有4份,分别为L36-1、Q9-1、Q9-2和TianF4;未检测到同时含7个及以上抗病基因的材料。【结论】200份番茄材料中有126份含3个及以上抗性基因,表明该批次番茄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尤其是材料L36-1、Q9-1、Q9-2和TianF4,均含6个抗性基因,可作为候选多抗种质资源进行下一步筛选鉴定。
关键词: 番茄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病育种 检测 种质资源


不同种植密度下两个不同耐密植性甘蓝型油菜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密植是提高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探讨油菜对密植的分子响应,本研究以耐密植和不耐密植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密度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对其上位叶和下位叶进行转录组测序。经比较分析,在两品种的上位叶和下位叶样品分别筛选出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4个和407个,这些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都随着种植密度不同而表现出差异。通过加权共表达基因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筛选出与耐密植油菜显著正相关的blue和purple模块,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并从核心基因中筛选出12个核心转录因子(包括EIN3/EIL1、 HD-ZIP、 bHLH、 TCP、 NAC和ERF)和1个蓝光受体基因CRY2。功能注释显示多个核心基因对应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同源基因参与避荫反应。本研究可为甘蓝型油菜耐密植性改良提供数据参考和候选基因资源。


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调查掌握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周年发生特点,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绿色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与化学药剂组合在田间对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绿色防治药剂,同时通过不同时期施药,筛选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提出对褐斑病高效的绿色施药方案。【方法】于试验地点的非防治区开展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猕猴桃褐斑病田间自然发病状况。田间药效试验中,比较绿色药剂-化学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绿色药剂组合对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剂采用化学药剂戊唑醇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以及绿色药剂多抗霉素B与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评价各组合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防治适期试验中,分别于猕猴桃褐斑病的始发期、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评价不同时期施药及不同施药次数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比较得出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结果】通过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猕猴桃褐斑病可于6月中旬进入始发期,随后快速上升并于7月中旬达到盛发期,且不同地点的褐斑病发病时期存在差异。通过田间药效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使用后的褐斑病rAUDPC值(relative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分别为0.043和0.040,相对防效分别为74.76%和76.86%,二者相对防效显著高于戊唑醇单独施药或其他绿色药剂单独施药。通过防治适期研究,于病害始发期开始连续施药2次、3次或4次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4.57、43.46、45.93,相对防效分别为40.40%、52.45%、49.83%,其防效显著高于病害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此外,于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和4次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连续施药2次。【结论】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于病害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对猕猴桃褐斑病有良好田间防治效果。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发生特点 绿色防治 防治适期 施药次数


冬瓜枯萎病抗性鉴定及枯萎病菌胁迫下生理响应差异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冬瓜品种枯萎病抗性,探究抗病、感病品种在枯萎病菌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以52份江西地方冬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菌鉴定其抗性强弱,并对抗病、感病品种在枯萎病胁迫下生理响应差异进行分析。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冬瓜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出现较大差异,鉴定获得具有高抗枯萎病特性材料2份,高感材料20份。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枯萎病胁迫明显抑制抗病、感病冬瓜幼苗的光合作用,且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受影响较大。抗病品种光合作用降低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导致的,而感病品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抗病品种冬瓜叶片生理和生化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响应差异较大。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表现为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强,丙二醛(MDA)含量较低,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较轻;感病品种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表现为侵染后期急剧上升。该研究结果可为冬瓜抗病育种及抗枯萎病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白叶枯病菌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基因XoofabZ的功能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由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脂肪酸合成是细菌最重要的基础代谢之一,对细胞生长、膜磷脂和生物活性物质合成尤为重要,但对于该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知之甚少。【目的】鉴定Xoo PXO99A基因组中PXO_01118(XoofabZ)基因是否编码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并参与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为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害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异体遗传互补和体外酶学活性检测分析Xoo FabZ的蛋白活性;进一步利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XoofabZ基因的遗传学分析。通过剪叶法检测替换突变株对寄主水稻的致病力。【结果】利用异体遗传互补和体外酶学活性检测手段相结合证明了Xoo FabZ能在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和脱水反应中发挥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活性。本研究无法直接获得XoofabZ基因敲除突变株,证明XoofabZ是必需基因。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fabZ基因替换突变株对寄主水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结论】XoofabZ是水稻白叶枯病菌必需基因,编码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参与Xoo脂肪酸从头合成反应和致病力的形成。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 脂肪酸合成


品牌农业视角下产业兴旺的路径改进-以江西省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 》 2024
摘要: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品牌农业发展与推进产业兴旺的做法和成效,明确品牌农业与产业兴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品牌和产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重点任务,进而提出品牌农业视角下实现产业兴旺的具体路径改进建议。


一种简易的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评定方法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高温对水稻这一关键粮食作物的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尤其是在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进而影响粮食总产量.鉴于此问题的严峻性,筛选和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温汤杀雄"方法模拟高温环境,通过统计自交结实率来评定水稻的耐热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温汤杀雄处理与人工气候室高温处理的自交结实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温汤杀雄方法在评定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上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综上,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且有效的耐热性评定方法,对耐热水稻的筛选与育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鉴定抗穗发芽QTL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高温阴雨天气导致水稻生产田出现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种子活力降低,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鉴定筛选抗穗发芽种质及基因资源是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消除稻谷穗发芽产生危害的根本途径。【方法】以强休眠、不易穗发芽的东乡野生稻‘C35’为供体亲本、较易穗发芽的‘日本晴’(NIP)为受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3年进行抗穗发芽特性鉴定评价,筛选抗穗发芽种质和鉴定主效QTL。【结果】不同环境下东乡野生稻‘C35’休眠性较强、穗发芽率均为0.00%,‘日本晴’存在明显穗发芽现象、穗发芽率均值为31.95%;CSSLs穗发芽率变幅较大,不同年份穗发芽率表型重复性较好,筛选到10份强休眠、抗穗发芽的种质;共检测到14个控制穗发芽率QTL,4个QTL在不同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相关QTL在染色体上形成qPHSRC1、qPHSRC2、qPHSRC8和qPHSRC9等4个QTL簇,其中主效QTL簇qPHSRC2和qPHSRC9的LOD值、表型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值较大,qPHSRC2为新发现的主效QTL簇。【结论】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定位到14个抗穗发芽QTL,筛选出4个重复性较好的QTL簇,发现1个调控穗发芽率的新主效QTL簇qPHSRC2。
关键词: 不同年份环境 东乡普通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抗穗发芽 QTL定位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田间抗性与室内适合度评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玉米的主要害虫,筛选并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其为害最经济环保的策略。【方法】首先通过调查田间自然感虫状态下的玉米叶片为害指数和果穗为害指数对47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草地贪夜蛾抗性鉴定,随后选用田间抗性差异较大的4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室内饲养其幼虫,评估寄主适合度,最后测定玉米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并分析其与叶片为害指数、寄主适合度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发现47个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在苗期和果穗期有差异,在苗期所有品种抗性均较差,有39个为敏感品种,7个为高感品种,仅京科968具有中抗水平;在果穗期,有8个品种表现高度抗性,5个品种达到抗性标准,13个中抗品种,7个敏感品种,14个高感品种;高抗的品种有万鲜甜159、美玉爽甜糯502、桂甜571、赣科甜9号、百沐达、桂甜570、正甜68、荆恒18-1。室内饲养表明草地贪夜蛾取食4个玉米品种叶片适合度由高到低为:锐玉926、赣科甜8号、京科968、双萃270,适合度指标分别为9.57、7.12、6.40、6.13;生化物质含量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害虫田间叶片为害指数与玉米叶片还原糖显著正相关(R=0.940,P=0.030),室内寄主适合度与单宁、总生物碱含量显著负相关(单宁:R=-0.910,P=0.045;总生物碱含量:R=-0.926,P=0.037),也与直链淀粉、总糖含量负相关,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筛选得到1个苗期中抗、8个果穗高抗草地贪夜蛾的玉米品种。由于自然感虫状态下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抗性都较差,目前应开发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其为害。证明了室内适合度则与田间抗性结果有差异,同时挖掘出还原糖、单宁、总生物碱可能参与玉米防御害虫,为进一步筛选抗虫代谢物提供依据。


早期断奶对努比亚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的影响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 2024
摘要:选择45日龄左右、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努比亚山羊22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组11只.对照组山羊哺乳至70日龄断奶,试验组(早期断奶)哺乳至60日龄后断奶,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早期断奶对努比亚山羊75d的体重、45~60d、60~75d及45~75d的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早期断奶对努比亚山羊的器官重(心、脾、肺、肾、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小肠、大肠)及器官指数(心指数、脾指数、肺指数、肾指数、瘤胃指数、网胃指数、瓣胃指数、皱胃指数、小肠指数、大肠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早期断奶能够显著提高肝脏重和肝脏指数(P<0.05).综上所述,努比亚山羊60日龄断奶对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