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时期地膜覆盖对木薯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提出江西本地窖藏木薯种茎的出窖适宜时间及种植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设计地膜覆盖和露地方式,分别于2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窖,每10天种植1期,研究了木薯种茎质量变化、种茎出苗率、农艺性状、鲜薯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木薯出窖种植易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降雨量过大,温度过低均不适宜出窖种植,出苗率均值为45.67%。3月中下旬出窖种植的出苗率高,均值为95.38%,中旬种植的产量高于下旬,地膜覆盖高于露地。而4月上中旬种植的出苗率虽高,但木薯种茎芽点完好率低,用种量大。采用地膜覆盖方式,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降低,薯数增加,薯粗和茎粗增粗,株高增高,最终木薯鲜薯产量增加。江西及同等纬度区域,本地窖藏木薯种茎3月中旬适宜出窖,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优于露地方式。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0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al10与台中本地一号(TN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混合分离法,在第1染色体上找到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287、RM562和RM5638)。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PK83和PK78之间的55.2kb范围内,该区间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RT-PCR分析表明,NAL10的突变能够造成生长素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运输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因此NAL10是一个与生长素相关的窄叶新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水稻叶发育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
CdTe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克伦特罗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巯基乙酸作为稳定剂,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水溶性的高荧光Cd Te量子点,量子产率为54.961%。研究了该量子点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的作用下与抗克伦特罗抗体的共价连接。结果表明:该量子点与克伦特罗抗体连接后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吸光度均增强,且峰位均未发生明显移动,F/P值为4.20。将该偶联反应物Cd Te-Anti CLE p Ab作为荧光标记物,组装出一种用于检测克伦特罗的荧光免疫试纸条,最低检测限达0.5μg/L,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对比,该试纸条能够实现对克伦特罗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水热合成 CdTe量子点 克伦特罗 免疫层析试纸条


二倍体马铃薯在盐胁迫下试管薯的诱导及生理特性的反应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育体条件下盐脉迫对二倍体马铃薯富利亚和窄刀薯杂种(PHU-STN)无性系间的差异。以耐盐、中度耐盐、感盐的二倍体马铃薯富利亚和窄刀薯杂种无性系各5份为试验材料,用0(对照)、30 mmol·L-1的Na Cl进行胁迫,通过试管薯直径、个数、最大薯薯重、产量及生理指标的测定,观察不同耐盐性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情况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后,试管薯直径、个数、最大薯薯重、产量均降低,SOD活性升高,POD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升高,且二倍体马铃薯组间各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试管薯块茎性状以及生理特性SOD、POD活性、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可以作为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性鉴定的指标。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密度、肥料水平对天隆1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技 》 2015
摘要: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磷钾肥料等因素组合对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的天隆1号产量在143.60~192.49 kg/667m~2,其中处理8(A3B2C1D3)产量最高,达到192.49 kg/667m~2,处理7(A3B1C3D2)、处理9(A3B3C2D1)的产量分别为185.69 kg/667m~2、182.36 kg/667m~2,分列二、三位。密度是影响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产量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氮磷钾等肥料因素是次要因素。综合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异系数来看,不同因素对天隆1号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稳定性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获取的双季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偏施化肥处理相比,均衡施NPK化肥处理提高了双季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等氮量条件下配施30%、50%和70%有机肥较NPK处理进一步提高产量6.15%、3.88%和7.75%,稳定性25.91%、59.78%和29.31%,配施30%有机肥较NPK处理提高可持续指数8.57%;(2)处理间整体表现出初始产量越高,产量的年变化量越小。施NK处理产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他处理均为上升趋势,其中不施肥和施PK处理变化显著,年变化量最大,分别为108.0和142.3 kg hm-2 a-1,NPK处理最小,为23.74 kg hm-2 a-1,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表现为随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而产量年变化量显著增大的变化趋势。综上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双季稻高产稳产,可有效维持系统可持续性,以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效果最佳。
甘薯新品种赣渝3号的选育及产量和生理特性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赣渝3号是以品系渝6-3-9为母本采用放任授粉杂交选育的一个食用型甘薯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江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本文采用多点鉴定、不同生育期挖根调查的方法对赣渝3号的生产力、产量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方面,赣渝3号平均鲜薯产量32 428.4 kg·hm-2,比对照品种广薯87增产6.96%,干物率为26.9%,鲜薯可溶性糖含量为5.89%,抗黑斑病、根腐病和薯瘟病,为优良的食用型甘薯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方面,赣渝3号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95,比对照品种广薯87高0.15;平均净同化率为5.03,比广薯87的平均净同化率高10.70%;在生育期60~140 d之间,赣渝3号的T/R值低于同时期广薯87的T/R值,在栽后80 d左右T/R值即达到干物质分配平衡点值1;赣渝3号在栽后60 d开始一直到后期干物质的分配就以地下块根为主,全生育期经济产量始终高于广薯87。由此表明,赣渝3号为早熟、高产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