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培肥和耕作措施季节性干旱下对红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培肥和耕作措施下红壤旱地的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稻草覆盖、有机肥和常免耕对土壤剖面含水量、表层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猪粪施用、常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相同耕作和猪粪条件下,稻草覆盖与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在春玉米和秋玉米季中连续干旱条件下,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春玉米季的增幅分别为27.93%,5.91%,1.41%,秋玉米季分别为15.74%,7.71%,2.59%。同时,稻草覆盖可以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在春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13.92%和2.26%。在秋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0.30%和2.69%。在所有处理中,春玉米和秋玉米季均表现出稻草覆盖+施猪粪+常耕的秸秆和籽粒产量最高。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红壤 稻草覆盖 土壤剖面水分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菌草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土著植物金黄狗尾草、香根草、海州香薷、巨菌草分别与0.21%石灰联合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4种植物在与石灰联合后均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且表现为巨菌草>海州香薷>香根草>金黄狗尾草;修复潜力方面表现出与生产潜力相同的趋势。

关键词: 石灰 巨菌草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T1828和ZWL15-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亲结合法将含有Tn5转座子的质粒pRLl063a导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T1828和ZWL15中,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抗性平板上筛选抗性接合子。通过随机插入诱变后,共获得300个突变株。PCR检测随机挑选的6株突变株,结果显示为阳性;且6株突变株发酵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能合成冠毒素。研究结果表明,6株突变株均已被Tn5插入染色体基因组且丧失冠毒素合成的能力。本研究为今后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与测序,并进行功能回复试验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冠毒素 Tn5转座子 突变体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插密度对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摘要:通过对五优157和五优21进行不同栽插密度处理,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早稻适宜栽插密度。结果表明:随栽插密度增加,早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较为明显。栽插密度13.3 cm×20.0 cm处理与13.3 cm×30.0 cm处理相比,有效穗数提高21.7%,产量增加10.6%。较高栽插密度处理,有利于抽穗期后的剑叶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增强抽穗后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提高全生育期干物质生产量,特别是抽穗-成熟期穗部干物质的积累量。该区适宜栽插密度为32.1万~37.5万蔸/hm2。

关键词: 栽插密度 双季早稻 中低产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茶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摘要:为了解和评价我国茶学类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状况,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CJCR)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7~2012年10种茶学类期刊的来源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即年指标等6项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007~2012年10种期刊的载文量增加37%,总被引频次增加67%,基金论文比增长51%,平均引文数增加26%,影响因子时高时低、变化不大,即年指标呈现倒U型变化。《茶叶科学》的5项评价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学术影响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茶叶科学技术》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地位提升最快;《茶业通报》、《广东茶业》、《蚕桑茶叶通讯》3种期刊学术影响力较弱。

关键词: 茶学类期刊 载文分析 CJCR 评价指标 学术影响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化肥对我国南方水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eta分析研究水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表层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00±0.23 g kg-1,是不施肥处理的1.06倍±1.01倍。分析认为施肥处理下,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导致较高的碳输入水平,另外相对充足的养分供应提高土壤固碳效率,这是施肥处理下土壤具有较高有机碳含量的两个原因。但不同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提升作用有差异:稻-稻-旱轮作制下化肥的作用不显著,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作用显著。方差分析发现相同施肥措施下,稻-稻-旱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三种轮作制度中最高,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施用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评价施用化肥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化肥生产、运输与施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三要素。

关键词: 长期试验 化肥 水田表土 土壤有机碳含量 met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保措施对红壤旱地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荒坡旱地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水稳团聚体及其特性与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和花生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主要引起红壤旱地粘粒部分流失,水保措施能减少12.67~24.40%的粘粒流失;(2)与CK相比,水保措施>1 mm风干团聚体和>0.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分形维数(CFD)、稳定性指数(ASI)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分别为0.38~0.76%、1.44~2.88%、15.50~18.75%;(3)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与>2 mm、1~2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1),与0.25~0.5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1),花生产量与0.5~1 mm和<0.053 mm粒径的水稳团聚体显著负相关(p<0.5)。基于此,研究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可以指导红壤旱地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关键词: 水保措施 红壤旱地 团聚体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光照对富贵籽果实着色的影响

江西科学 2014

摘要:探讨了温度和光照对富贵籽果实着色的影响,为合理制定富贵籽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其观赏价值和调节观果时间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果实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较低的夜温(10~15℃)是诱导富贵籽果实变红的主要因子,而24℃以上的夜温则会抑制果实变红。此外,光照强度与果实着色密切相关,是影响富贵籽果实着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光照强度(400~10 000 Lx)范围内,光照越强,果实变红的速度则越快。光周期对富贵籽果实的着色影响不大。

关键词: 富贵籽 果实着色 温度 光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本研究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该病菌进行了PCR扩增,克隆了其16S rDNA片段,并基于该序列对该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进而通过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其16S rDNA片段与近缘菌的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各菌株均能扩增得到1 600 bp左右的条带;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同源率为100%,将其鉴定为颖壳伯克氏菌(B.glumae);B.glumae与B.metallica、B.stabilis、B.cepacia、B.vietnamiensis、B.plantarii、B.gladioli及B.cocovenenans的16S rDNA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区域,主要集中在180~210bp、440~470 bp、580~590 bp、640~650 bp、1 000~1 040 bp、1 130~1 150 bp和1 240~1 250 bp。B.glumae与B.plantarii、B.cocovenenans及B.gladioli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个组群,其它菌株则聚为另一个组群。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颖壳伯克氏菌 16S rDNA 克隆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潜育化水稻土改良培肥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工程排水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效应。结果显示: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分蘖数。在早稻齐穗期,与CK和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叶绿素(SPAD值)均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晚稻的产量,与NPK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10.0%~23.7%;其中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产量最高。在工程排水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处理在早、晚稻收获时耕层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减少了15.0%~25.3%和32.5%~37.5%。这表明,在工程排水条件下,配施一定的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潜育化稻田水稻产量,降低表层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对改良潜育化水稻土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潜育化水稻土 鄱阳湖地区 有机肥 产量 还原物质总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