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曲病化学防控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探索了43%好力克SC与30%爱苗EC在防治稻曲病中的精准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对于43%好力克SC而言,在移栽前施用无效,在破口期至齐穗期施用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对于30%爱苗EC来说,在移栽前施用有预防效果,在破口前期施用的防效优于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用的。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等因素,推荐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43%好力克SC 129.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期施用43%好力克SC 193.50 g/hm2一次;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30%爱苗EC 90.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前7 d施用30%爱苗EC 135.00 g/hm2一次。


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干、湿筛法研究了种植苎麻和花生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花生地相比,苎麻地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沙粒分别升高了28.44%,10.06%,5.65%和53.13%,土壤容重、粉粒和黏粒则分别降低了7.20%,14.85%和34.95%,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稳定性指数(ASI)显著升高(p<0.01),苎麻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花生地;(3)两处理均以0.25~1mm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最大,抗水蚀能力最强。(4)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有机质、沙粒含量、>1mm的干团聚体、>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MWD以及AS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粉粒、黏粒、<0.25mm干团聚体、<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从品种抗性筛选和药剂防治方法两方面开展了研究。于2011年在全省4个县对54个中、晚稻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之间的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平均病丛率在0.5%以下的有岳优9113等7个品种,为相对抗(耐)病品种;平均病丛率在0.51%~2.99%的有金优77等42个品种;平均病丛率在3.0%以上的有金佳丝苗等5个品种,为相对感病品种。2012年在全省3个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及不同使用方法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是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剂拌种(20 g/kg种子)、移栽前2 d和移栽后15 d各使用25%吡蚜酮喷雾1次(每667 m220 g);不采用药剂拌种或者低剂量拌种(25%吡蚜酮10 g/kg种子)的防效均显著地低于该药剂20 g/kg种子剂量拌种的防效;2%宁南霉素水剂单独使用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较差,且与25%吡蚜酮混合使用后,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防效。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综合防控 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技术


长期施用不同无机肥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群落对于维持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持续25年的红壤旱地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无机肥组合,包括氮磷钾(NPK)、氮磷钾补充石膏(NPKCaS)、氮磷(NP)、氮钾(NK)和磷钾(PK)对花生生长季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线虫总数、营养类群以及各生态指数在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线虫总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K>NPKCaS>NPK>NP>NK.除5月外,NPK、NP、NK处理的线虫总数均显著低于NPKCaS和PK处理.NPKCaS处理的优势类群为食细菌线虫,平均丰度为42.1%,其他处理均以植食性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其平均丰度为38%~65%.NPKCaS处理线虫群落较高的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结构指数说明土壤食物网结构较为成熟和稳定,同时表明氮磷钾补充石膏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创建了良好的土壤健康状况.仅施氮钾的处理则相反.本研究证实了施用石膏和磷肥是改善红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无机肥对红壤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